中美关税战打了好几年,谁真正捞着好处了?答案可能让很多人没想到——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反倒是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悄悄赚得盆满钵满。
要说这贸易战的发展,那也是有迹可循的。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称中国 “偷窃美国知识产权”,正式拉开关税战序幕。同年 7 月 6 日,美国就对 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了 25% 的关税,中国肯定不能吃亏,当天就反制了。后来这关税的范围是越来越大,2024 年 5 月,拜登又对 18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了新关税,电动汽车的关税更是从 25% 一下子涨到了 100%。到了 2025 年特朗普再次上台,对华关税居然提到了 145%,这贸易战算是彻底升级了。
美国这关税大棒一挥,中国商品在他们市场的价格优势确实没了。可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能源、原材料这些东西的需求那是刚需,不会因为美国制裁就没了。所以,当美国的煤炭、大豆啥的因为高关税卖不动的时候,市场上就出现了空缺,澳大利亚恰好在这个时候抓住了机会。
为啥是澳大利亚而不是其他国家?这原因其实挺现实的。
澳大利亚本身就是全球重要的铁矿石、煤炭出口大国,产能和质量都很靠谱。而且美国对澳大利亚商品的关税相对比较低,这样一来,澳大利亚的产品在价格上就有优势了。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阿尔巴尼斯上台后,务实得很,一直在努力修复中澳关系,这就给双边贸易扫清了障碍。
2022年11月,中澳领导人巴厘岛会晤,双方确认了“全面战略伙伴”这一定位;第二年11月,阿尔巴尼斯正式访华,这是七年头一遭。外交冰封一解,贸易活水就来了。大麦、煤炭、葡萄酒……曾经卡住的出口,一项项恢复。中澳贸易额首次突破3000亿澳元,中国连续十五年成澳最大贸易伙伴。有意思的是,测算显示,对华贸易平均给每个澳大利亚家庭多挣了2600澳元,还支撑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
说白了,这就是现实版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美国想用关税压中国,结果自家农产品、能源贵了卖不动,反而把市场拱手让给了澳大利亚。
不过,澳大利亚这钱赚得也不是没有隐患。
现在澳大利亚其实是“走钢丝”: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跟美国。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又在南海等问题上附和美方,甚至限制中企投资矿产。这种两边下注的策略,短期确实能捞实惠,时间长了难说不会翻车。
更何况,全球供应链不是静态的,为躲关税不少中企早已布局东南亚、拉美,产业链一旦转移需求重心也会变,澳大利亚能吃多久“中美博弈红利”,还真不好说。
目前来看,说澳大利亚是中美关税战的最大赢家,那是没什么问题的。不管是从煤炭出口数据,还是从贸易总额来看,澳大利亚确实从这场贸易摩擦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种好日子能过多久呢?这就得看澳大利亚能不能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更独立的立场了。
大国博弈之间,小国不是不能获利,但若没有独立的外交定力,今天的“赢家”,明天未必不会成为“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