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印度》9月1日文章《印度能否依靠中国来对抗特朗普的50%关税冲击?》,随着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印度出口商面临严峻挑战。尽管转向中国市场具有短期吸引力,但专家警告这背后潜藏着重大的战略与经济风险。
数据显示,2024-25年度印中双边贸易额达1270亿美元,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仍维持在1000亿美元高位。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太阳能电池板等资本货物持续占据印度市场主导地位,而印度出口则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
Informerics Ratings首席经济学家Manoranjan Sharma指出,这种贸易结构存在双重隐患:"在电信、太阳能及军民两用技术等敏感领域的过度依赖,不仅威胁经济安全,更可能危及国家安全。"这种依赖关系已实质性削弱了印度在关键领域的议价能力,并对"自力更生印度"和"印度制造"等国家战略构成挑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电信及电力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太阳能产业和军民两用技术领域的深度渗透,使得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依赖相互交织。然而,鉴于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完全脱钩并不现实——来自日本、韩国、欧盟及美国的替代产品价格显著偏高。
专家建议采取多维度应对策略:通过深化与越南、东盟、日本、韩国及拉美国家的贸易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加速本土制造业升级;强化与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及欧盟的技术合作,在降低对华高科技依赖的同时,维持审慎平衡的对华经贸关系。这一系列措施或将成为印度应对当前贸易困局的可行路径。
印度难以通过深化对华合作缓解美国关税冲击 专家警示战略失衡风险
《经济学人》分析显示,尽管印度对美800亿美元出口在宝石珠宝、医药制品等关键领域面临压力,但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将引发三重风险:首先,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可能受损,导致技术合作与投资渠道收窄;其次,区域供应链重组过程中可能出现地缘政治连锁反应;第三,长期将削弱印度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尔马提出"战略三角"发展模型: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维持对华技术合作的同时,必须通过PLI激励计划强化本土制造能力。其研究强调,印度应构建"西方市场-中国产能-全球南方规模"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并配套投资审查机制等安全措施。
针对千亿美元贸易逆差争议,财政部智库专家辛格博士指出,国际贸易平衡应放在多边框架下评估。当前印度对华逆差与对美顺差的组合,恰恰体现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合理性。但夏尔马警告,任何单边依赖度超过阈值都可能危及经济主权,建议将关键行业对华依存度控制在30%安全线以下。
(注:本报道基于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印太供应链重构白皮书》及印度商务部2023年度贸易报告数据)
印度经济转型与战略平衡:多边合作框架下的发展路径
印度财政部前部长指出,该国经济已成功转型为服务导向型模式,目前持有6900亿美元的健康外汇储备。尽管存在对华贸易逆差,但印度在经常账户方面已实现阶段性盈余。
在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方面,专家强调单一国家贸易无法抵消50%关税影响。印度正通过金砖国家机制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建立多元化合作网络。值得注意的是,金砖国家正在推进内部贸易增强战略,而部分国家抵制美国商品的行为为印度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
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印度需要实施审慎的平衡战略:
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开展务实外交
避免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
强化本土制造业竞争力
保持战略自主权
专家建议,印度与中国的合作应当纳入更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框架,采取谨慎、战略性的方式。在当前国际贸易格局重构背景下,印度需要精准平衡贸易利益与国家安全考量,在维持与美贸易关系的同时,制定多元化的替代方案。这种平衡外交策略将使印度在保持与中美两国建设性关系的同时,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