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齐鲁银行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祖刚,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张华携行内高管出席业绩发布会,解读上半年业绩、介绍下半年重点方向并回应市场关切。
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祖刚表示,上半年该行坚持稳中有进,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的均衡发展。中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延续稳健发展态势,核心经营指标全面向好: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8.96%,突破7500亿元;存款总额4786亿元、贷款总额3714亿元,分别增长8.88%、10.16%,存贷规模同步扩容。
盈利端表现尤为突出,齐鲁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82亿元,同比增长5.76%;归母净利润超27亿元,同比增幅达16.48%,利润增速显著跑赢营收,盈利效率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亦同步改善,不良贷款率降至1.0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43.24%,风险抵御能力远超监管要求。
在坚守“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定位的基础上,齐鲁银行上半年科创、绿色信贷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7.60%和30.03%,表现亮眼。郑祖刚表示,下一步,齐鲁银行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统筹做好新三年发展规划,立足长远打基础,固优补短提能力,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规模与盈利稳增,结构优化支撑可持续增长
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资产、负债实现量稳质升,营收与利润齐升且增速边际向上,成本控制成效显著,为后续盈利奠定坚实基础。
从资产负债规模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75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6%,规模扩张节奏稳健,其中贷款总额37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0.16%,存款端同样表现亮眼,存款总额47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8%。
从资负结构来看,公司贷款(不含贴现)持续提升,余额达2781亿元,增幅高达15.72%,成为拉动贷款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也反映出该行在对公业务拓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存款方面,个人存款余额2413亿元,公司存款余额237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27%和8.49%,对公与零售存款双双实现稳定增长,呈现出双轮驱动的良好态势,这不仅为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客户对该行信任度的持续提升。
从经营业绩看,齐鲁银行核心盈利指标同步改善:基本每股收益0.54元,同比增长17.3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2.8%,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在盈利增长的同时,该行持续回报股东,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达27.68%(含中期),每股派现金额较上年增长21%。此外,股东大会已授权董事会适时确定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相关事宜,进一步体现了“盈利增长—股东回报”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利润增长的背后,是成本管控与营收优化的双重支撑。一方面,该行成本收入比降至 24.90%,较上年下降2.51个百分点,通过压缩业务及管理费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多渠道拓宽盈利来源,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净收入、投资收益分别同比增长13.29%、13.64%、29.35%,这主要得益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间业务增长、投研能力提升等因素。
息差企稳与风控升级,资产质量韧性凸显
在降息周期、市场利率下行、信贷需求偏弱的行业环境下,齐鲁银行上半年实现净息差企稳回升,同时通过全流程风控筑牢资产质量防火墙,成为行业内少有实现息差改善与质量优化的双达标机构。
息差表现逆势向好是齐鲁银行上半年核心亮点之一。报告期内,该行净息差为1.53%,较2024年全年回升2个基点,息差趋势显著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业绩报告显示,这一成果源于两方面努力:一是资产端聚焦高收益领域,科创贷款、绿色贷款等政策支持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提升;二是负债端加强存款成本管控,通过优化存款期限结构、推广低成本结算类存款,降低付息负债成本。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进一步验证经营稳健性。截至6月末,齐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至1.09%,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其中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至0.96%,潜在风险资产规模持续收缩;拨备覆盖率则大幅提升至343.24%,较上年末提高20.86%,风险抵御能力远超监管要求,为未来预留充足“安全垫”。
资产质量的优化离不开全流程、科技化的风控体系,齐鲁银行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引入大数据风险管理手段,完善风险识别、计量工具和方法;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深化潜在风险业务主动管理,强化贷款“三查”全流程管控;搭建个贷数字化风险监测与策略管控平台,借助AI中台深挖模型应用价值,优化反欺诈模型与产品审批策略;通过“双名单”客户分层管理、多维度风险复盘、专项不良清收等措施,提升风险管理主动性,推动主要资产质量指标连续七年改善。
对公贷款稳健发力,科创与绿色信贷成增长引擎
作为深耕区域的城商行,齐鲁银行将对公业务作为战略支柱,上半年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双碳”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科创贷款、绿色信贷为突破口,实现对公业务“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科创金融深耕成效显著。上半年,齐鲁银行通过创新“科创积分贷”等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持续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6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4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亿元,增幅高达17.60%。并且在人行山东省分行2025年第一季度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中,该行位列“优秀档”,且是该档位唯一的城商行,彰显区域科创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绿色信贷增速领跑行业。齐鲁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创新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清洁能源氢气回收量等环境指标动态绑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4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100亿元,增幅高达30.03%,重点覆盖清洁能源、绿色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齐鲁银行行长张华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积极创新特色产品和业务模式,构建多层次服务生态圈,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质效。
地方经济服务精准到位。作为扎根山东的城商行,该行紧跟济南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制定“项目提升年”行动方案,建立“四抓四提升”工作机制,实现济南市市级重点项目100%全触达,上半年向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发放各类贷款近90亿元,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发力省属国企、上市及拟上市公司、民营百强企业等优质客群,推动对公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二季度末对公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改善,其中制造业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75个基点,成为整体不良率回落的重要驱动。
80亿元可转债转股,资本实力增强打开增长空间
2025年8月14日,齐鲁银行发布公告披露“齐鲁转债”提前赎回及转股结果:因公司股票已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齐鲁转债”当期转股价格的130%,触发可转债有条件赎回条款。此次累计约79.93亿元“齐鲁转债”转换为公司A股普通股,累计转股数量达15.73亿股。转股完成后,齐鲁银行总股本增至61.54亿股,资本实力实现显著跃升。
据中泰证券测算,此次可转债转股后,齐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提升至11.62%。作为银行经营发展的“生命线”,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不仅直接增强了该行风险抵御能力,以更高的资本缓冲对冲潜在风险冲击,为风险底线筑牢安全屏障;从长期来看,资本实力的提升也为该行拓展科创、绿色、普惠等战略领域业务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助力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与区域发展。
此次资本实力的强化,是建立在齐鲁银行2025年上半年稳健经营的基础之上。报告期内,该行经营成果呈现“规模稳增、业绩亮眼、质量优化、战略清晰”的鲜明特征,资产负债规模同步增长、营收利润增速边际向上、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为资本运作与后续发展积累了扎实底气。
对于更长远的发展规划,董事长郑祖刚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齐鲁银行将紧跟国家和山东省“十五五”规划要点,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打造新发展“护城河、内驱力、增长极”为核心目标,聚焦产业专精、零售转型、城乡联动、数字化赋能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做优做强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构建专业型“强总行”和活力型“分支行”,从顶层设计、资源保障、机制创新、专业提升等方面系统谋划未来三年战略发展重点任务,推进齐鲁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