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9月发布的报告,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震荡,60%的欧盟成员国2025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同比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欧洲多国面临“能源高依赖引发的财政透支危机”。在俄乌冲突持续、全球多极化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欧盟“出手”的意义与中方处境,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焦点。
欧盟外长会议9月初罕见地将中国列为“二级制裁”对象,直接针对中方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欧盟理事会官网9月7日发布声明称,将强化对第三方国家采购俄罗斯能源的监管,并计划在10月前派出高层代表团赴美磋商联合制裁细则。
俄乌冲突至今已持续超三年,欧盟多国能源账单水涨船高。欧盟统计局9月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盟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环比增长8.2%,德国、匈牙利等国进口占比高于去年同期。德国财政部分析认为,俄乌冲突已令德国2025年上半年的财政缺口扩大至GDP的3.9%,法国、意大利等多国预算赤字也接近欧盟预警红线。
在此背景下,欧盟决策层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来自美国的关税压力和“能源脱俄”要求持续加码;另一方面,成员国内部对于对俄制裁的分歧、右翼政治势力崛起、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日益突出。欧盟对外政策在多方博弈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攻性”。
美国财政部长9月初在G20财长会谈中坦言,中国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客观上有助于全球油价稳定”,并明确表示暂不考虑对中国实施直接能源制裁。美国能源信息署(EIA)9月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采购俄油主要用于国内市场消费,国际转售行为占比不足2%。反观印度,经由第三国渠道转售俄油至欧美的比例已超过18%。
美方强调经济利益优先,尤其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剧、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背景下,美中经贸结构的稳定被看作全球供应链恢复的关键环节。欧盟则更注重“表态”,在多重政治与社会压力下,主动将中国列为新的制裁焦点,试图以此凝聚内部团结。
专家分析指出,美欧在对华、对俄政策上的隐性分歧已逐步显现。美方务实,避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欧盟则在政治正确与现实利益之间艰难平衡。这种分歧在能源安全、供应链重组、对外政策强度等领域愈发突出。
德国联邦警察局9月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5年以来,德国政界出现多起高官意外死亡事件,社会舆论对政府公信力和政治稳定性产生质疑。法国议会9月对新总理发起不信任投票,最终以364:194通过,令法国政治格局再陷动荡。意大利右翼联盟在6月地方选举中大胜,极右翼势力持续扩张,欧盟团结性受到严峻挑战。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近一年来欧盟范围内对联盟前景“悲观”的受访者占比上升至53%,创下十年新高。民众对能源价格上涨、通胀、失业、社会福利削减等问题怨气不断积聚。右翼、左翼力量借机崛起,联盟内部政策倾向分化愈加明显。
政治学者指出,欧盟高层在外交场合的激进言论,部分源于内部危机的“外溢效应”。对外转移矛盾、强化联盟团结、展示强硬姿态,成为欧盟当前对外政策的重要动因。
尽管欧盟、美国多次强化对俄经济制裁,现实中西方资本与企业在俄市场的动态却远非“完全切割”。日本《朝日新闻》9月报道,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已完成俄罗斯市场的商标保护申请,计划年内重返俄市。路透社调查亦显示,2025年上半年约有18%的在俄欧美企业选择保持“有限业务”或“逐步回归”。
欧盟自身对俄能源采购额不降反增,部分成员国进口规模甚至创下五年新高。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显示,8月,欧盟自俄进口天然气同比增长7.6%,德国、奥地利等国对俄能源依赖度提升。
这种“制裁表态”与“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不仅削弱了欧盟政策的权威性,也为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重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企业的逐利逻辑与政策的对抗姿态,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现实局面。
针对欧盟最新的“二级制裁”动向,中国外交部9月9日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方与俄方的能源合作完全基于市场和企业自主原则,符合国际法和世贸组织规则。商务部、发改委等多部门明确表示,将加快多元化能源进口渠道建设,积极推动与中东、中亚、非洲等地区的能源贸易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中国海关总署9月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5.8%,其中俄油占比稳定在18.4%,沙特、伊拉克等地能源进口增幅明显。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能源安全报告》指出,中国能源供应链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国内油气储备能力不断增强。
国内经济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具备调整外部贸易格局、平衡多边合作的能力。面对外部压力,理性分散风险、深化产业链自给率,是当前中国经济安全的核心策略。多元化不仅限于能源领域,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国际合作,正成为中国新的对外经济增长点。
全球地缘经济专家分析,欧盟对中方实施“二级制裁”,短期内难以真正撼动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运行,但对全球市场情绪影响不可低估。欧盟内部经济、政治危机若持续发酵,将进一步削弱其对外政策的协调力和执行力。
国际关系研究中心9月最新报告指出,欧盟“被动应战”的对外策略,本质上是内部危机的外部化。每一次制裁声明,背后都隐藏着对联盟分裂、经济疲软、民意不满的深层焦虑。欧美之间的潜在分歧,或将在未来的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进一步放大。
中方“没有退路”并不意味着被动防守,而是主动谋划、灵活应对。政策层面加快布局多边合作,企业层面强化全球产业链管理,社会层面培养创新与韧性,正成为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三大法宝。
2025年秋,全球格局风云变幻。欧盟对中方的制裁升级,是一次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挑战。中国在多极化竞争环境中,唯有坚定自身战略,主动调整发展节奏,才能在风雨中走得更远。国际社会也将继续见证,一场关于未来全球秩序的深刻较量,已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