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花了很多时间调试产品,一边调试一个想法就冒了出来:
AGI根本就不是3~5年后的事,而是已经就在身边了。
这是个递归过程,所以深度和范围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停加大,但这毫不影响它就在那里,不是未来的事,而是现在就在身边。
当AI能够在任何一个角色(比如编程)上全量覆盖所有所需功能,其实就是AGI,因为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大量综合判断。
那为什么感知不明显呢?
大致和坦克被发明出来后,被扔在了西伯利亚里面一样,跑一阵最终就得出了个坦克不如狗拉爬犁的结论。
这显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智能原生到无人公司
近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很显著的位置提到了智能原生企业:
常看琢磨事的同学可能知道,我是在大模型出来后就写智能原生,比如,一度《无人公司》的书名还想叫智能原生。
所以就挺有必要在这个特殊时间点重述下智能原生这事。
智能原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像一种技术和组织模式匹配后的思维模式,它改造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
(这图最开始爱立信画的,后来被优化了下,还行)
这种综合性导致一个尴尬事实就是双向理解困难,理解技术的同学未必理解组织运作,而理解组织运作又未必理解AI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AGI就在身边,那上面这点无疑会成为落地的关键障碍。
如何构建一套体系,把人类的知识和局部的AGI无缝衔接起来其实应该是这个时点最大的难题。当然这也是实现智能原生最大的挑战。
而所有这些的努力,最终的终点就是《无人公司》或者说AI的Level5。
一切皆可重建
对变化很哲人的说法可以是:万物皆数,终极流变。
历史上限于人类生命的短暂,我们能感受到的大变化往往并没有那么多。
但最近历史好像加了油,加速度真的上了N个台阶,互联网、AI这些大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的来。
尤其最近的AI,进化速度更快,从应用的角度看现在的AI和2022年的AI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这种速度正是AI催生变化的本质特征:它比你进化的快。
人的进化是艰难的,所以公司里面的培训往往劳而无功。
流程相对快些,不过不管怎么样,因为牵涉众多利益单元,而调整的测算很难清楚,所以流程再造是缓慢的。
但AI不是,AI以极高的速度崛起,并且完整地塑造另外一种完成目标的方式。
这就是智能原生注定会来的核心原因,而它的结果几乎必然是一切皆可重建。
(是个示意图)
我们拿现在比较成熟的编程举个例子,传统的软件开发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过程。一个项目的诞生,往往需要产品经理进行需求分析、架构师设计系统蓝图、前端工程师负责界面、后端工程师处理逻辑、测试工程师保障质量……这是一场由不同角色、不同职能协同完成的“交响乐”。
在“智能原生”的模式下,这首交响乐正在被简化为一曲“独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我们可以对着类似 Claude Code或其他大模型编码助手,用自然语言持续输入比较详细的需求,然后告诉它哪里需要修正。
前几天我的一个做算法朋友告诉我:这玩意真TMD好用,我完成一个交付一行代码没写,一天就干出了过去一个团队要干几周的活。
生产的形式虽然不一样,但上述两条路径的结果是一样的,甚至后者更好。
对于编程而言后者是智能原生,前者不是,即使前者中的每个人也用AI工具。
智能原生是一套以AI为主体,智能优先为原则的价值创造体系。
AI成为角色的担当,是那个飞舞的风筝,人则最多动动手里的线。
在智能原生的形态下,AI成为价值创造主体,AI-AI的协作置换过去复杂的组织过程。组织被内化成智能体和智能体的关系。
递归过程与无人公司
可折叠的组织和业务是随着智能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所以这是一个递归过程。可以先是一个编程的团队,接下来就会递归到运维,在云上部署一套服务未必还要一个巨大的运维团队了。然后就是N个过去的职能,最后则是整个公司。
(示意图:递归)
说来很巧,当我正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原来负责运维的同事给我发来条消息,他说:
现在我一周就搞定了k8s/日志elk/监控prometheus/mysql/redis/mongodb的服务,而且不仅是paas搞定了,iaas也顺便解决了,都是借助的AI编程,现在我能在自建IDC、各公有云之间随意建机器部署想要的服务,提前把网络打通的话就是混合云。
这是我们当年一起工作时候的一个目标,那时候特别费劲,感觉得忙活一年。
现在这个也变化了。
这也正是OpenAI那五级模型的内置逻辑。Agent和Organization骨子是一个东西,只不过面对的范围不一样,复杂度不一样。
OpenAI当年肚子里估计也是皮里阳秋,它那个组织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组织。
这里最关键的点当然是前面说的可进化速度。
AI的进化速度影响递归的次数和深度,当然也就影响价值创造点的选择。
在一个终极流变,价值模式被迅速解构和重构的过程里面,并无永恒的产品和价值,但时间窗口长短确实有别。
这就是我做了接近8年工具之后,再也不弄这东西的原因,可存续的时间窗口被大大缩短了。
你的业务周期、商业化周期可能大于技术更迭周期,所以这是必死之路。
打破的核心方法是不停快跑,而资金环境显然让快跑的可能性逼近于没有。
需要驾驭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创造范式
在快速折叠的背景下,真正需要驾驭的并非某个技术,AI让技术的使用成本变的极其低廉。
需要驾驭的是价值创造模式,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AI的力量?
虽然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还挺像个工具,但GPT4之后这道工具的枷锁其实就解开了。
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周玮同学有一天群里截了个图给我:
我一看就想到这正好反过来:AI越发展执行越贬值!
这时候范式发生本质迁移,关键的不再是怎么用AI的技术,而是怎么用AI封装业务。
怎么封装业务的关键在于找到AI的现实边界(这往往是数据和工具构成的)。
然后把它们放到的一个流变的模式里来,就需要不停地打破AI应用的障碍,为它力量发挥铺平道路。
如果是从小往大的视角,那最小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各种工具。从各种细碎工具开始,不可止步,止步就是死亡,因为身后就是大模型疯狂进行折叠的力量。
如果从大往小看,那就是无人公司,直接以智能原生的方式处理最终的业务,锁定的就是销售额和现金流。起步就难一些,要处理AI所有不可及的部分,比如它可能缺数据、缺知识、缺工具,要有套体系把所有这些补全。
并没有绝对对错,但需要驾驭的东西确实变了,如果不能抬高认知视角那会非常致命。全是刻舟求剑,很容易变成沙漠打井,井井没水的局面。
驾驭新范式,需要AI思维
智能优先可以细化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思维模式。
比如智能优先几乎必然对应到虚拟先行,虚拟先行的方式则是规模化试错,最终所有这些之所以成立,根本原因则是可以用算力来对冲所有不确定性。
智能优先也必然引发AI和人的角色边界被重定义。
AI辅助人和人辅助AI在很多时候看着很像,但本质十分不同。
几乎可以确定我们必然迎来一个依赖倒置的世界。我们生活在物理空间,但虚拟世界的一切牵引着这个物理世界。
这可能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不过是被各种障碍所遮蔽了。
所以AI思维是数字和智能空间优先的思维模式。
反身性与热寂
《无人公司》出版以来收到许多反馈和大家发起的探讨,最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每个公司都是无人公司,那会怎么样?
在纯粹的经济世界里面基本原则是智能高者胜。
但如果智能还是持平,那信息差,能力都将持平,这时候反身性会导致待计算的世界随时变化,随时发生大规模计算,但回报都跟不上。
只有成本没有回报,既有的体系将进入一种热寂状态,然后就崩了。
螺旋上升的话就进入一种新的文明状态。无人公司末尾其实写了一点。
这可以看成是无人公司的另外一重含义,技术让商业形式奔向既有形态的终点,并且开始其它。
小结
验证AGI就在身边并不难,只要深度应用模型即可。难的确实是改变世界,而世界不改变,AI的能力是发挥不出来的,就只有削足适履。
再推导是什么呢?
你是否有在某个范围重新定义角色、过程的力量,只有这个再配上AI思维才能让AI产生效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作者:老李话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