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ECO氪体
小学体育教师张永桂(阿桂)的手里,拿着一根奇特的「球棒」。
球棒的本体,是一根又长又细的体操棒。棒体的外侧由废泡沫塑料一圈圈紧紧裹成,并缠满了透明胶带。在隆德县观庄乡中心小学的体育器材室里,许多由阿桂自制的球棒都被放在这里。
阿桂老师的自制球棒
如果没有经由他的展示介绍,一般人很难联想到,这些奇形怪状的棍棒,承载着一个小学的棒球故事。
「虽然我是南方人,但我比当地人还黑,你看这脱皮刚消不久。」放下自制球棒,阿桂笑着展示脱皮的痕迹。那是种仿佛镀上了一层深釉的古铜色。「经常两节课连着上,中途不回去的话,就在操场晒着。」
这份色泽,是张永桂跨越两千公里支教一年,所留下的印记。2024年夏天,这位来自福建福州的小学体育教师,终于实现了萦绕心头多年的愿望: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支教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伟大的形象,」阿桂说,声音里带着南方人的温润,却又透着坚定,「我想趁自己还没老之前,也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支教老师。」在福州的小学操场耕耘了十余年后,他终于等来了这次远行。
《棒球档案》固原行微纪录片:「废报纸」裹成的棒球梦
点燃他西行火炬的,除了支教的夙愿,还有一颗小小的棒球。
就在动身支教前两个月,阿桂报名参加了当地教育局与MLB共同举办的2024福州市MLB FIRST PITCH「启蒙棒球」教练员培训班(First Pitch项目,现更名为Fun At Bat)。那是一次颠覆性的教育体验。来自异国的KJ教练,以其「富有激情和乐趣」的教学方式,彻底刷新了阿桂对棒球——这项陌生运动的认知。
「他年龄其实不算小了,但非常活跃,整个课堂上几乎没休息,活蹦乱跳的,」阿桂回忆道,印象最深的就是教练的互动方式,「他甚至亲身让我们用球去砸他!这种趣味性,完全符合初学者的天性。」
那一刻,棒球不再是电视转播里遥不可及的竞技比赛,而是一种安全、有趣、充满互动,能迅速点燃参与者热情的运动。一颗种子,在阿桂心中悄然种下。
2024年8月,阿桂抵达宁夏固原。他所支援的观庄乡中心小学,坐落于固原隆德县北部的观庄乡大庄村。初见这座始建于1956年的学校,其景象与他的设想,形成了微妙反差: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堪称优良,远非想象中的艰苦——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一应俱全。
然而与硬件对比,体育教学的「软件」,则显出了不相称的单调。在阿桂到来之前,整座学校就只有一位体育老师。
「这边的体育教学内容不能说很匮乏,其实是更’因地制宜’,」阿桂观察道,「老师们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以提高孩子的体能、身体素质为主。」崭新的操场上,似乎少了些新鲜项目的跃动。他隐约觉得,在福州初次体验就让他着迷的棒球运动,或许能在这片开阔的操场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窗。
晴空下的观庄乡中心小学
刚开始上棒球课时,孩子们眼里「既陌生又好奇」的茫然,让阿桂想起自己刚接触这项运动的样子。
「老师,他投手没动我能跑吗?」「老师,什么时候可以盗垒呀?」「打完球之后,什么时候可以跑?」棒球术语初识像天书,孩子们围着阿桂七嘴八舌。
「棒球的活球和死球状态,是孩子们最难搞懂的点。」对此,阿桂索性划掉复杂条款,定了条「铁律」:「除了球飞出围墙,其他时候都算活球!眼睛盯死球,该跑就跑!」
规则薄得像层纸,孩子们逐渐放开了。体育课的40分钟不再耗在解释上,满场都是追球的脚步声和喊叫。
雪后,阿桂老师在操场上与学生们玩耍
此外,当发现孩子们追着跑垒的人满场跑,球总接不住时,阿桂还想到了一个提高防守成功率的妙招——进攻球员不能跑,必须单脚跳到下一个垒包。
「跑垒的听好——只能单脚跳!」
跳比跑慢一半,球开始陆续落进孩子们的手中。接杀、封杀、双杀……攻守逐渐趋于平衡。
解决完规则,器材的问题又卡住了。基于有限的条件,阿桂很难就地采购到适合孩子们使用的青少年棒球器材。而在安全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实用性——如果打击成了过不去的坎——十次挥棒有九次落空,孩子们肩膀自然也会耷拉下来,球棒也越握越松。
不过,没多久后,几根大腿一般粗的自制泡沫球棒,就出现在了课堂上。他把这些「球棒」塞进学生手里,泡沫棒轻,握把缠着防滑胶布,最关键的是击球面比正常球棒宽许多倍。孩子们半信半疑挥出去,「噗」一声闷响,球竟真的歪歪扭扭飞了出去。
「打不中?球棒搞粗点就行了。」阿桂咧嘴一笑。
之后,他还利用一个轮滑头盔,挖空一部分,自制了一个捕手面具。由于原本头盔上的花纹酷似「蜘蛛侠」战衣的纹路,这款面具一经在学校「问世」,便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捧。
为孩子们佩戴头盔的阿桂老师
入冬前,阿桂又找来一摞废报纸。课后练习没多余用球,又琢磨出了新的土法子。在孩子面前,他揉着报纸示范:「就这样!捏紧!」皱巴巴的纸张在掌心被揉成团,裹上层层胶带后,竟成了能抛接的自制棒球。几十个孩子在课上埋头苦干,胶带撕拉声此起彼伏。
因为报纸柔软性、可塑性很强,随便揉一下就能定型成一个圆球。每个班的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虽然大家的球大小各异、圆弧不一,但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尤其是有残疾的特殊生们,更希望在这种时刻,得到老师的肯定。
「他们做完球就拿到我面前,喊着让老师看看。虽然孩子们的球做的并不是很圆,但我更要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做得好。」阿桂说,「对于那些无法去操场上打棒球的孩子来说,能够投入到棒球制作,对他们来说,就是挺有意义的参与了。」
阿桂老师带孩子们捏的「纸棒球」
至今,这些自制报纸球都已经作为了课上奖励,由孩子们自行保管。「买颗球家长觉得贪玩,」阿桂拍掉手上的灰,看着操场上疯跑追球的孩子们说,「但这些报纸球,是他们自己挣来的宝贝。」
风掠过草地,那些用胶带缠绕的纸球,在崭新的操场上弹跳。一度距离孩子们无比遥远的棒球,就这样跃入了他们的生活。
报纸球在操场上滚了一个学期。看着孩子们投打得越来越准,阿桂心里动了念:「该让他们打场真正的比赛了。」他打开电脑,搜索宁夏青少年棒球比赛。网页翻了几十页,相较于比赛信息,这次更重要的收获是一个手机号码。
「喂?请问是宁夏棒垒球协会吗?」搜索到的电话接通了,那头是个男声:「是的。您是哪位?」阿桂把支教老师的身份、想带学生比赛的事一股脑说了。对方沉默几秒:「加我微信细聊吧。」微信加上,阿桂才知道,这位就是宁夏棒垒协的王建彬会长。
王建彬没多客套,在得知阿桂的事迹后,他很快与当地体教局取得联系,讲述了这位福建支教老师的个人事迹,并以此为契机,对接上了MLB社区中心,在MLB中国区Fun At Bat项目负责人李万玲等负责人的帮助下,得到了青少年培训项目所需的资源支持。
同时,考虑到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因素,他们选择在固原市的宁夏师范大学,就地开展启蒙棒球教练员培训。两次固原站教师培训营活动,共覆盖了近110名本地教师。
四月的固原,风还带着寒意。从宁夏师范大学培训回来的阿桂,手里拖着个巨大的印着MLB Logo的帆布袋。正在热身的孩子们,眼睛几乎快要黏在袋子上。等所有学生围过来之后,阿桂「唰」地拉开拉链——几根通体宝蓝的青少年专用塑料球棒躺在最上面,光滑崭新。配套的还有嫩黄色的软棒球,捏起来软中带弹。
孩子们「哇」地叫出声,一个传一个,手指小心地摸过棒身。「轻!手感也好太多了!」一个男生抢着挥了两下,「嗖」地带起风声。之前自制的泡沫棒,虽然命中率高,但是普遍打不远,可这新棒子一挥,球竟径直飞到了操场那头。
兴奋劲还没过,球棒和球都充裕了,但是手套还是稀缺状态。「没手套可不行。」他硬着头皮去找校长。校长听完,摆摆手:「学校给配!」没过多久,几副崭新的少年棒球手套送到了器材室。学校从不宽裕的经费里,挤出了这笔「计划外」的开支。
阿桂老师展示MLB提供的新球棒
新器材像一针强心剂。阿桂开始教更复杂的站位和跑垒,孩子们进步飞快。他盘算着带他们去参加协会提到的比赛,但不巧,一问时间,阿桂心凉了半截——比赛日正撞上期末考试周。「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吧。」阿桂只能无奈放弃。他看出孩子们眼里的失望,最终决定,在学校内部搞场像样的班级对抗赛。
五月底,两个班级各自组好了队,阿桂当裁判。开球不久后,操场边便围满了人,当中既有学生,也有经过的老师,纷纷驻足观看这座小学历史上的「第一场棒球比赛」。
不过,原本一场「体验局」性质的友谊赛,却生出了别样的火药味——输球班级的几个队员,一屁股坐在地上,头埋进膝盖,肩膀直抖——开始止不住地哭泣。随后更向裁判阿桂「投诉」,对方球队违反了比赛规则,偷偷更改了打线的顺序,跳过了一名女生,好让强棒男生多上一次。
「还好我全程在那边录像的。回看录像,的确打击顺序是乱了,有个班级就女生故意漏掉,所以就变成纯男生在里面打。为了维护规则公平,我当时就跟他们说比赛成绩无效,后面又找时间组织了一次重赛。」
不过,相对于重赛的结果,至今让他感慨的,仍是赛后孩子们的眼泪——他带学生踢过足球、打过篮球,输赢常见,但从没人哭成这样。
看着几个抽泣的瘦小背影,阿桂忽然懂了,这也许不仅仅是出自于好胜心或者班级荣誉感,棒球,也许真的已经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女生们踊跃挥起球棒
起初,在阿桂的体育课上,总有几个孩子习惯性缩在操场边。他们多是女生,也有身材瘦小的男生,在足球篮球的冲撞里占不到便宜,渐渐成了课上的「透明人」。
「以前就跟女生一起坐旁边休息聊天。」阿桂说得很直白。一个总被忽略的小个子男生,成了阿桂的「重点观察对象」。
棒球课开始后,依旧有不少学生回避躲闪。阿桂定了规矩:棒球是考试内容,人人必须参与。孩子们只好被「赶」上了场,尽管开始动作笨拙,但那些向来不爱运动的孩子们,渐渐发现了棒球的乐趣,并逐渐摸索出了自己擅长的位置,甚至开始主动和别人合练。
特别是那个小个子男生,扔出的球又快又稳,比许多高个同学都要好。后来班级组队打比赛,球队挑人时,更有很多同学纷纷指着他说:「要他!他投球好!」向来在体育课上缺位的他,第一次体验了被队友争抢的「幸福烦恼」。
另一个让阿桂格外记挂的孩子,便是姜帅——那个在赛后哭泣的男生之一。
「我分配他的任务是投手,但其实他打击是非常强的。他身体素质比较好,可以自抛自打50米以上,这在小学生水平里是算很高的了。」阿桂说。
正在投球的姜帅
而棒球让阿桂认识到姜帅的,也不仅仅是先天的身体素质。一次课后,阿桂整理完器材室,发现他还在加练挥棒。走近一看,姜帅握棒的虎口磨破了一层皮,渗着血丝。「别练了!」阿桂想去拿棒子。姜帅手一缩:「不痛,再练一会儿。」
阿桂没再劝,西北孩子的韧劲,他懂。
「所以有的时候谁跟他一个队,谁就感觉自己获胜几率很大了,」阿桂说,「往往他一个人发挥不好,一整个队都会状态不佳。但有几次比赛最后,就靠他一个满分全垒打,一下得4分,然后整个比赛就逆转了。」
「棒球就这点特别迷人。」阿桂感叹,「不到最后一颗球,谁都不知道结果。」
在学校里,阿桂主带的是六年级,但也常会给低年级带带课。在带低年级的棒球课时,他大大缩短了垒间距,并继续做了规则的简化。每次下课铃一响,孩子们都追着他问:「老师,下次您啥时候再来代课带我们打棒球?」
「比如跑垒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往回跑呀或者夹杀这些复杂的规则,都没有,全部简化,所以孩子们就是很开心的。简化规则对小学阶段棒球训练还是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入门的时候。」阿桂说。
操场之外的变化,同样无声而有力。连老师们也被卷入这股热潮。路过的男老师常被阿桂「抓壮丁」。球棒递过去,击中球的响声和击中后的欢呼,成了这一年里操场的背景音,连食堂的白发老师傅们,都忍不住来凑凑热闹。有次训练结束,老爷子溜达过来,接过球棒掂量两下,眯眼一抡,球虽没打远,跑也跑不动了,但自己依然乐得不行。
「Fun At Bat嘛。」阿桂又讲起了这个项目的名字,「挥棒这个瞬间是最开心的,多巴胺分泌是最旺的。」
正在挥棒练习的孩子们
热潮之下,也有暗涌。一天,阿桂微信上跳出姜帅妈妈的消息:「张老师,姜帅特别崇拜您,但最近学习下滑了……我怕他光顾着打球。」阿桂没找姜帅专门训话,而是趁训练间隙,像拉家常一样问:「最近学习咋样?能跟上不?」姜帅支吾着。阿桂拍拍他肩:
「知道现在体育高考啥政策不?文化课占30%!光打球好,文化不行,照样进不了好学校。」他拿手机搜出政策,给姜帅看了看。
男孩盯着屏幕,没说话。后来训练,姜帅跟其他几个孩子都来得少了些。偶尔缺席,他会跟阿桂打个招呼:「老师,今天补习,就不加练了。」
阿桂的支教故事,就像一颗用废报纸和胶带裹紧的棒球,朴素却充满韧劲。
当这个故事传回北京的MLB中国办公室,祁冬(Tony)看到的也不止是一位教师的奉献故事。阿桂用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MLB启蒙棒球教练员培训项目的核心——让棒球无差别地走进中国青少年的生活,并让孩子们在学会尊重礼仪,以及学会接受挫折的同时——学会享受快乐。
「这是一个撒种子的故事。」担任MLB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的祁冬,在采访中说,「它证明了热情与项目理念的契合,有时比专业背景更能点燃一片土地。」
就在阿桂带着孩子们,在固原操场上挥动自制球棒的同时,一场影响更深远的变革也在发生——今年八月,我国首套《软式棒垒球教程》国家标准教材将正式发布。这套教材背后,则是国家「体育课程一体化」工程的核心成果,承载着破解体育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痼疾的使命。
翻开教材前言,其设计理念,似乎也与千里之外阿桂的「土办法」不谋而合:小学阶段强调「趣味化」,采用「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并通过六大能力等级模块实现进阶——这与阿桂体验为先、简化流程、分级目标的思路如出一辙。
「国标教材是绝对的里程碑。」祁冬的语气不容置疑,「它解决了软式棒垒球进校园的制度障碍。学校有了测评规范和教科书,想教就能教。」
但他话锋一转,点出另一个现实问题——师资。
「门打开了,师资的核心痛点才真正浮现。中国青少年棒球发展的最大瓶颈,始终是能教、会教的人太稀缺。MLB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坚定:持续并加大力度投入教师培训。并且在未来的培训里,也可以直接参考使用这本新鲜出炉的国标教材了。」祁冬说。
而Fun At Bat启蒙棒球教练员培训在中国扎根的策略,也与其在美国更侧重线上的推行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美国,Fun At Bat的线上申请系统之所以高效,源于棒球文化的深厚根基——几乎所有体育老师都懂基础规则,从小跟父辈玩传接球长大的。」祁冬坦言,「而在当下的中国,棒球仍需从认知破冰。我们的优先级很清晰,先通过线下公益课和教师培训,让教育者理解什么是软式棒垒球;再教会他们怎么教;最后才是扩大参与基数。」
姜帅送给阿桂老师的礼物
令人鼓舞的是,变化已在发生。Tony提供了一组关键数据:2019年,全国有报道的青少年棒球赛事仅7个,参赛队伍124支;而到2024年,赛事数量已增长至31个,参赛队伍突破930支。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意味着中国各年龄段的青少年们,正在获得更多参与棒球运动的机会。
在宁夏,棒球火种的延续,也正被纳入更宏大的蓝图。宁夏棒垒球协会的王建彬会长,也制定了一份五年计划的路线图:2025年,全区五地市实现启蒙棒球教师全覆盖;2027年,初级教练员全覆盖,启动中级培训与公益支教;2030年,特色学校专职棒球教练100%配置。这张蓝图里,阿桂这样的「火种教师」,正是实现启蒙覆盖的关键基石。
一颗小小的棒球,从黄土坡上的废纸团出发,通过阿桂的托举,嵌入了国家体育课程体系的脉络。
这旅程,折射着中国体育教育的生动变革:个体的热忱需要被看见,系统的支撑更是不可或缺。而当二者在时代的坐标下相遇,曾被风沙掠过的荒土,终将长出坚韧的、生生不息的体育之林。
固原校外的亚麻花田
固原的夏天来得迟,六月的风仍带着凉意。
张永桂为期一学年的支教任务行将结束。棒球在这片土地刚扎下根,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上过他的棒球课。或许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他结束支教后的三年,这个学校还是有会打棒球的孩子。
只要后续有老师稍微带一带,这些孩子就能把基本的传接球、打击和简化规则传下去。「等将来地方比赛能办起来,棒球就会继续打下去。」阿桂说。
但这「火」能否真正燎原,阿桂心里有本更深的账。多年的教学以及这一年的支教经验,让他看清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器材?场地?或许都不是。想要真正突破瓶颈,是需要「从上到下」推一把的力量。
阿桂举了个眼前的例子:「去年暑假,固原搞过全市体育教师网球培训,教育局发的通知。培训完,各校回去就动起来了,听说下学期还要搞比赛。」这种模式他看在眼里,盘在心里「一场教师培训,加上一纸比赛通知——全校上下自然就重视了。」
在离开固原前,阿桂还做了件看似平常的事,他加了班上一些孩子的微信,特别是那几个练得最投入的。「不是要远程教他们打球,」他解释。
西北山里的孩子,信息渠道相对窄。他想着,自己或许能用更开阔的信息和阅历,偶尔指引一下他们的路:「比如以后他们想走体育升学,政策有啥变化,我能早点告诉他们;或者看到好的训练方法,随手转过去。」
阿桂支教的「最后一堂棒球课」,定格在初夏雨后的阳光里。
王建彬还特地带来了崭新的棒球服——白绿相间,胸前印着大大的「隆德」汉字。第一次穿上正式棒球衫的孩子们,互相拉扯着衣角,兴奋得小脸通红。
等到比赛开球,退到场边的阿桂发现,几乎不需要他再出声提醒:谁该站内野,谁该守外野,打击顺序怎么排,孩子们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击球、跑垒、接杀……场上的节奏很是流畅。
「他们已经能自己组织比赛了,」阿桂的声音里,有种卸下重担的轻松,「站位、规则,基本都明白了。」
「孩子们现在让我挺省心的。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