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行业的唱空者,笔者向来不看好。虽然助贷业在政策叠加行业周期双重压力下,运营处于低迷期,但依赖助贷业的民营银行依然有出路。
事实上,民营银行正从零售金融向零售金融+产业金融等多元化方向转型。虽然各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不同,但是最底层的逻辑类似,都是在“根据自身的技术禀赋、股东背景、资本实力等差异,寻求持续经营、稳定盈利的目标客群”。
据笔者了解,多家民营银行前3个季度的盈利情况已超过去年同期,且早早完成了2025年全年目标。剩下时间更多在调结构、调整人员,为2026年积极准备。
部分机构对2025年下半年KPI目标进行了重新排序:保风险>稳规模>控利润。
01
净息差下降,但是盈利能力较强
2025年二季度,民营银行的净息差(3.91%)、资产利润率(0.96%),较2024年二季度的净息差(4.21%)、资产利润率(1.02%)均有所下滑,但在六大类商业银行中依然位于前列。
民营银行今年也有过快速调整期。2025年一季度,民营银行平均净息差 3.95%,环比去年末骤降16个基点,降幅居各类银行之首。
民营银行净息差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资产收益掉得比负债成本更快”——贷款利率一路向下(快降),存款利率却因结构性负债刚性降不动(慢降),双重挤压导致息差被“夹扁”。
需要注意的是,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确实较低,但这从侧面说明经营杠杆已用到比较满。此外,民营银行的增资又比较困难。部分民营银行的股东自身经营也比较困难。因此,民营银行看上去做得“不够大”。
备注: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 100%
但是经营风险的能力,不论是自营还是借助外部,还是不错的。2025年Q2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75%,与2024年同期持平;高于大型、股份制和外资商业银行,低于城商行与农商行。
02
4大类出路各不同
全国19家民营银行,按照2024年末的资产规模来排名,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头部两家--微众、网商银行,正在发力助贷(拒量)导流。
这两家民营银行,以“自营业务、自主风控”为主,助贷导流业务占比较小。其业务模式、产品设计、风控水平、管理机制等较同业均有明显优势,断代式领先。
近年来流量获客利润上来后,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的代表,又在拒量导流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通过优化流量运营和风险控制,实现了业务规模与收益的平衡。
(一)微众银行:流量开放/导流、发力小微贷款
1.第三方导流
• 微粒贷→精选贷:2025年,微众银行将部分用户的微粒贷升级为“精选贷”,用户申请被拒后,系统会自动推荐合作机构的贷款产品。这类产品定价通常在24%以内,但风险由合作方承担,微众仅收取导流费用。
• 小鹅花钱开放合作:用户在申请小鹅花钱时,若资质不达标,会被推荐至北京***银行、*银消金等第三方产品,形成“自营+导流”双模式。
2.战略调整与风险平衡(贷款平台)
• 表内业务优化:微众银行主动收紧风控标准,将高风险客群过滤至导流业务,同时通过导流收入填补优质客群让利带来的利润缺口。例如,2025年其消费贷笔均金额从7200元降至7000元,下沉客群上升,但通过导流实现了收益增长。匹配2025年消金业务风险压降目标。
• 轻资产模式扩张:导流业务无需承担信贷风险,微众银行借此突破资本金限制,将业务空间从自营贷款扩展至“流量中介”,2025年导流收入占比预计超过20%。
2024年微众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有所下降,“贷款平台费”收入114.94亿元,同比下降14.31%;对比2024年利息收入407.19亿元,贷款平台费收入已经不容小觑。
3.发力小微贷款
2024年末,微众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69亿元,增长5.18%。其中,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31.63亿元,增长18.18%,主要为小微企业贷款增加所致。而个人贷款的放款额2166.84亿元,同比下降4.76%。
(二)网商银行:生态协同与场景导流
2024年,网商银行的表外资产合作也在积极拓展,搭建生态内的流量闭环。
• 多场景导流网络:比如,网商银行将拒贷客户引导至支付宝生态内的其他服务。
• 信用贷与信用购:用户在“网商贷”申请失败后,可能被推荐至“信用贷”页面,由蚂蚁消金或其他合作机构提供服务。
• 生态协同与精准推荐:网商银行可以依托支付宝数据,构建动态风控模型,将拒量客户分层后匹配至不同机构。举例,电商场景中,网商银行可以将未通过审核的用户可能被导流至**银行。
(三)千亿级三家:苏商银行、新网银行、众邦银行
新网银行、苏商银行、众邦银行的业务模式,简略概括为“助贷/联合贷+自营”。
以新网银行为例。2024年,新网银行聚焦“做小做微”。 结构优化、质量提升重于规模扩张。2024年末,总资产规模为1036.29亿元,较年初净增 6.94 亿元,总体保持稳定。
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 22.13 万户,较年初增长 2.24万户,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18.12 亿元,较年初增长 4.79%,增速高于各项贷款 1.31 个百分点,近三年年平均复合增速为 55%。
新网银行的消金助贷业务确实规模没有太大了,但是主要合作36%高定价助贷资产,合作资产的收益很厚。
此外,业内传闻车抵贷、房抵贷业务等抵押类业务也在百亿级规模,业务相对平稳。
对于联合运营业务,笔者了解到,目前业务开展得还行,比类似银行的运营情况略好一些。
(四)其他千亿以下民营银行:14家
各家业务各有侧重点,但是大多数是类似的,“助贷/联合贷+自营”或者“助贷为主+自营为辅”等。
03
两大困境待解
当前,民营银行面临不得跨地域展业、助贷业务受限、息差收窄、自营薄弱、融资成本高、股东经营不善、增资难等问题,但也有较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更具有优势的银行牌照,可以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供应链金融、扩大中收、发力导流等出路。
(一)不得跨区域放款
除几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等之外,民营银行原则上是不可以全国展业的。
初步整理的跨区域放款的分类,仅供参考。
2024年威海蓝海银行、2023年北京中关村银行,都因为贷款业务经营区域不符合监管规定而被罚款。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严控跨地域经营。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服务于当地客户,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跨地域经营问题,是限制民营银行展业的非常的一个因素。在“属地”认定方面,很多民营银行打擦边球。有的民营银行把“身份证归属地、手机号归属地、IP任一要素落在注册地”即视为本地客户,但这一类行为或有合规瑕疵。
(二)融资成本高
多数民营银行的股东没有大型银行,在获取同业授信的额度存在一定难度,同业负债拓展较同业机构更加困难,融资成本也高于同业银行。
即使从股东吸收的一般性存款,也仅有几家头部的股东可以支持,其他多家的则经营困难,股东存款这一项较难支持,甚至还有股东期待能够早日转让股权离场。
另外,除了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为AAA外,其他17家民营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不超过AA+。由于主体信用评级不高,吸收同业存款、外部融资的成本溢价较高,并且获取的外部授信额度不充足。
04
助贷的代替赛道在哪里?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产品升级与打造“自营+导流”双模式。
学习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自营+拒量导流”策略,本质是通过流量分层运营和风险转移,在合规框架下实现资源优化。
二是联合运营,增强自主风控。
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的联合运营、代运营,暂停了,中断了。但是也有做的不错了,一直合作稳定,不仅仅局限于消金助贷业务合作,小微业务、对公贷款、供应链金融、车抵贷、房抵贷、科创贷等都是可以合作的领域。
三是小微业务。
笔者了解到,某几家机构的小微业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增速将超过消费信贷业务。调研的某家机构的调整计划,供参考。
05
结语
自2014年12月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成立至今,民营银行历经十年时间了。截至2024年末全国19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总规模21467.74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速9.39%。大约是同期全国31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总规模1.38万亿的1.55倍。
业内某高管说,“之前民营银行接入很多场景入口,最后发现获取的流量并不理想,浪费了很多资源,最后获客、营收、风控能力都没有达不到预期。复盘总结的一个点是不能广撒网,赚快钱习惯了,做自营做联营也好,不能像助贷业务什么都接什么都做”。
笔者认为,不管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车抵贷、房抵贷、科创贷等业务方向,民营银行最后的转型战略要跟自身的能力想匹配,要在传统银行经营重点之外,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另一种观点请点击《民营银行离不开助贷 |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