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就业市场,可能真的要迎来一记重锤
。如果9月9日公布的那份“季度就业和薪资季度普查”数据真像华尔街预估的那样,比之前少出50万到100万个新增岗位,那这会是一次非常扎眼的冲击。更要命的是,这数据可不是随便调查来的,它基于失业保险数据,覆盖美国95%以上的就业岗位,滞后但够全面。
这可不只是个数字上的事。过去几个月,美国非农一次比一次难看。8月新增就业只有2.2万,失业率飙到4.3%,创近4年新高。而且往前的5月、6月就业数据被一次性下修了25.8万。
连续四个月低于预期,劳动力市场疲软已经不需要再争论,它就在眼前
。
时间往回倒。7月的美联储议息会上,副主席鲍曼和理事沃勒就已经投了降息票,理由是如果再不降息,美国的就业市场会受不了。鲍曼当时的担忧,现在一个个印证了。只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直没松口。他甚至当面说过,不降息的原因,就是特朗普的关税拖累了通胀走势。
这里的逻辑并不复杂。美联储降息要看三件事:经济强弱、通胀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眼下经济还没到塌,但通胀没回到2%,劳动力市场又显疲态,降息的难度和必要性同时出现了。鲍威尔不想让降息刺激楼市和消费,重新推高物价。
问题是,市场没管那么多。现在所有人几乎认定,美联储在9月18日会动手降息。降25个基点的概率被算到88.2%,降50个基点的可能性也有11.8%。理由很简单:失业变化已经逼得他们得做点什么。尤其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既挡不住进口涨价,又压着就业不放。
不过,降息就一定是好事吗?这个问题上,华尔街分得很散。安联的埃尔埃利安直接批评美联储,把时机拖没了,他觉得7月就该降息,现在不仅经济放缓没缓解,还等来了更难看的8月数据。他说鲍威尔只盯着劳动力市场细节不放,忽略了整个经济的风险。
摩根大通的策略师凯利更直接。他认为降息对增长的刺激作用有限,还可能反过来吓到市场,让人以为衰退的风险更大。特别是企业裁员的背后,还有关税挤压利润的深层原因。在这种情况下,降息这种“传统药方”并不能解决关节处的病。
甚至可能让市场形成“这就是最后的底牌”的心理,引发资金撤离
。
这种可能并非危言耸听。摩根大通交易员提醒,如果美联储真的在9月17日像市场预期那样降息,美股很可能来一波下跌。“利好出尽是利空”在金融市场的历史上出现过太多次。而且,在工资结构上,一旦劳动力需求被刺激,工资也容易粘性上涨,加上关税带来的成本转嫁,通胀反而可能重新抬头。
这就是目前美国经济面对的双面刃。降息的初衷是缓解压力,但过高的市场预期会让政策效果打折,甚至引发反作用。而关税与工资挤压带来的通胀,又让美联储投鼠忌器。鲍威尔的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难理解。
说到关税,其实影响不只在美国国内。亚洲开发银行9月8日的判断就相当到位。他们的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在分析中提到,如果美联储降息,亚洲的融资环境会好转,还能在面对特朗普关税时得到一些缓解,尤其是在偿还美元债务上。
换句话说,美国自己的经济药方,可能会给亚洲带去一丝舒缓
。
但这种缓解也是有限的。亚开行已经提醒,美国对亚洲的高关税还在历史高位,虽然目前没有引发大规模制造业外移,但商品需求的被压制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且,全球经济放缓、地缘政治摩擦、技术竞争等外部压力,依旧在给亚洲经济增加负担。
换个角度说,美联储降息是场对多个利益群体的博弈。白宫站在政治角度想要更快,9月QCEW数据如果难看,他们的理由就更充足了;美联储则要同时按住市场预期、通胀压力和经济放缓三颗“定时炸弹”;华尔街的交易员和策略师们,则各自盘算着怎么在这场波动中多挣一点,或者少亏一点。
鲍威尔面对的压力,不只是特朗普几个月来的“降息喊话”,还有从 2024 年底到现在市场与现实之间的落差。2024年12月的那次25个基点降息之后,美联储一直按兵不动,就是怕在通胀没稳之前让经济过热。可是现在,劳动力市场用自己疲软的真实数据,把降息又推回到桌面上。
在这场拉锯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美国经济的现实:就业一旦出问题,政治和市场都不会等你慢慢观望。鲍威尔说关税是通胀的重要障碍,这个判断没错,但它并不能替美联储挡住那几十万失业人口的压力。
当失业率重新向上走的时候,降息就不再只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被动应答
。
与此同时,亚洲市场已经在等着看美国的动作。美元利率松动可以稍微喘口气,但不会改变出口需求减弱的趋势,也无法解决结构性的产业压力。等于说,即便美国放下剪刀,亚洲依然得自己撑伞挡雨。
从美联储的内部争论到华尔街的分歧,再到国际市场的观望,这一切的推动力都回到了那个简单刺眼的数字,美国能不能保住足够的就业岗位。眼下,这似乎还没有让人拍胸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