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
「自杀意念,一个非正常遭遇中的『正常反应』」。
——当我第一次听到专业的危机干预者这样描述自杀意念时,内心那种想要逃跑的感觉,似乎也被安抚了。
对于自杀这件事,人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道德判断。
自杀是一种逃离手段,因为ta们普遍感觉「被困住」。但自杀的人不是想逃离生命,而是想结束痛苦。
美国自杀学会前主席David A.Jobes认为,在危机干预中,来访者想要自杀的愿望必须首先被共情——虽然这极其困难。但只有当来访者与自杀的关系被充分理解之后,自杀倾向才能被拆解。自杀作为ta曾经应对痛苦的唯一手段,才能被逐步替代和放弃(PS:共情愿望而不是行为)。
今天(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写一篇关于自杀的小文章,祝你平安。
我第一次想到自杀是在高中。
冒出死亡的念头后,我心里几乎是立刻涌起一阵巨大的松快感。
因为你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了,从此痛苦有了DDL。面对这样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你反败为胜了。
每当我觉得再也忍不了的时候,我就回到这个想法里,甜蜜地琢磨。是的,甜蜜地琢磨我要如何准备工具?怎么死?时间设定在什么时候?——以此获得几分钟的平静。但我从未付诸行动。
虽然孩子从三岁开始,就会探索死亡的问题,但你很难跟一个成年人挑起这个话头。在我的成长经验中,他们通常都会被吓坏,继而否认。「小小年纪说什么鬼话」之类的。
不能被谈论的东西,就会被妖魔化。
01、实际上,有过「自杀念头」的人是很普遍的
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约五分之一的高中生都曾「有过自杀念头」。在简单心理一份关于自杀念头的投稿中,你可以看到这些念头的细节。
仅仅是冒出自杀的念头,就已经足够吓人了。
从危机干预角度来说,自杀念头是一个光谱,可大可小。它存在不同的强度等级。
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预测因素,需要引起警惕,但大部分并不是危机情况。从「只是想想」,到「有了详细具体的计划」,到「获得了致死性工具」或「存在自杀行为尝试」,存在不同程度的干预建议。
如果你出现了自杀念头,可以拨打热线、进行心理咨询或专门的危机干预。对于已经有自杀计划甚至尝试的人,则可能需要立即进行精神科入院治疗。
02、用正常的语气直接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导自杀
另一方面,关于自杀意念的袒露却常常遭遇轻视。
当一个还活着的东亚小孩说「想死」,这约等于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俗话说「一哭二闹三上吊」。上吊通常是贬义用法。「自杀意念的袒露」作为工具性的情绪勒索手段,最常遭遇的就是关于它的真实性怀疑。比如:「嘴上喊着要死的人,不是真的想死」。
在危机干预中,咨询师通常会温和但直接地询问来访是否想自杀。
使用「正常语气」,这是最难的。就像「你今天吃了吗?睡的怎么样?」一样正常。既不会受到惊吓,又不会过分窥私,同时不带有贬低、评判或羞辱,比如「你不会是想要自杀吧」?
以正常的语气谈论自杀,并不意味着「轻视」自杀。
阅读一些危机干预著作时,我常常觉得「阅读」本身存在治愈力。
——作者对自杀的事实了然于心。他用平常的语气列举了常见的10种自杀驱动力,而你的麻烦显然就在其中,并被赋予了一个相当精准的学术概括——我不知道你是否领略过「诊断」或「命名」的力量。当你的感受被命名时,你首先会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一直以来那种独自一人的感觉是场骗局。紧接着,你会将自己与那种无法摆脱的感受分开。你知道,自杀是一种症状,而症状不是你。
从头到尾,咨询师很注意没有假设「你想自杀是因为有抑郁症」。而是想问问你:是什么驱使了你的自杀念头?又是什么推动了你的自杀行为?
曾有研究关注,到底是什么让「危机干预」对来访起效?
答:除了治疗联盟之外,可能是「评估过程本身」。
03、克制对自杀动机的猜测倾听他自己的叙事
来访谈论自杀,不仅是71%心理咨询师都会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自杀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
世界上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同时有更多的自杀未遂发生。同时,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因。
在公共领域「以负责任的方式谈论自杀」,也是世卫组织所推荐的4种主要干预措施之一(另外3种是:限制自杀手段可及性、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情感生活技能、及早筛查和随访受到自杀行为影响的人)。
如果我们看到某个自杀的新闻,评论区常常会见到道德污点式的指责和关于自杀动机的不当假设。
打个比方:
▨自杀的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
▨家里养你这么大,自杀太自私了
▨自杀就是因为心理有疾病
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自杀倾向的来访通常会在心中存在生死的矛盾纠葛(例如下图中的比尔,他的生存理由和死亡理由是重合的)。
美国自杀学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出过一本《自杀幸存者急救手册》,在有关自杀动因的部分,它写道:
自杀发生之前,大多存在一个「催化剂事件」。比如工作丢了、关系破裂或得知某个坏消息。但这些孤立的事件不完全是自杀的原因,更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高危因素」可能包括:
▨情绪问题。死于自杀的人有高比例的精神疾病确诊史(但不是全部);
▨曾有过自杀尝试;
▨经常谈论死亡,确信自己未来的命运一定是黑暗的;
▨对痛苦高敏。自杀者对问题和困难的情绪反应,常常超出自己的承受度;
▨对控制的长期需要。许多自杀者拥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这迫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精心安排。
自杀者所经历的,通常是一种不同经验下的「累积的痛苦」。
当痛苦到极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杀是一种临时问题的永久和唯一的解决方案。但他们的首要目标不是结束生命,而是结束痛苦。
「如果我当时发现他在告别,如果父母做得更好,如果我能更关心他」……这类单一归因并不能完全解释极端的痛苦。
一个人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判断,明白自杀不是个人的弱点或某人的「错」,并认识到自杀往往是心理健康和环境变量的产物。
具体到个体来访者,每个人的自杀驱动力都不同。每个有自杀倾向的来访,都有一整套自己的「自杀故事」。如心理学家David Jobes所说,「每个自杀患者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帮一个想自杀的人?
我接触到的心理咨询师普遍认为,来到心理咨询室本身,即是一类「求救信号」。代表来访内心对死亡充满矛盾的感觉,也代表其中存在可被干预的空间。
在一个被充满误解的领域,能有一个人试图理解ta的自杀,用不评价也不轻视的态度靠近ta,与ta结成治疗联盟,让ta面对复杂且难以承受的生活时发展出自己的力量。这可能就是危机干预的意义。
写在最后
如果对危机干预感兴趣,有没有推荐的学习材料?
这是我跟公司有四年危机干预经验的蒙琳徽老师要来的一份list。分享给大家
1.书《危机干预策略(第七版)》
关于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著作。作者是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Richard K.James和Burl E.Gilliland。从危机热线、案例处理到丧失支持都有涉及,是比较全面的一本书。
2.书《自杀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一种合作式的方法》
作者David A.Jobes研究自杀患者30多年,是美国自杀学会前主席。在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自杀干预的临床框架CAMS,真诚、细致、克制、温暖。
SPRC是一个预防自杀资源中心。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技术援助和专业培训材料。主要适用于自杀预防从业者和其他为自杀风险人群服务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