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编辑:寒冰
《婚姻故事》
▨伴侣出轨后,到底要不要分手?出轨的定义又是什么?
▨我妈的婚姻不幸福,对我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一见钟情也会让人瞬间下头?看脸真的不靠谱吗?
▨约会软件,到底能不能找到「真爱」?!
欢迎来到「我为人民读文献」的weekly栏目
本期是一期「亲密关系」合集,针对现代人关于爱情的常见困惑,我们试图在一些2025年的最新研究中找找答案。
一起来看看吧~
01、没发生肉体关系算出轨吗?
不忠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都被认为是破坏性的行为,但争议点往往在于——何为不忠?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向2000名年龄在18至91岁之间的美国单身成年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答案中存在普遍共识,也有个体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参与者曾怀疑过自己的伴侣出轨(48%),女性为54%,男性为43%,大多数怀疑最终得到了证实(81%)。
84%的参与者表示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构成不忠,70%认为与他人接吻也是不忠。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发生性关系就是不忠,这是因为参与者并不全部遵循一夫一妻制或者处在一段开放式关系之中,在这些情况下,构成不忠的因素取决于双方具体的界限与规则。
大多数人对身体不忠存在共识,但不忠并不严格被视为一种肉体行为。面对非身体行为时,人们的判断开始出现分歧——50%的参与者认为与他人形成深刻的情感联系构成不忠,为他人购买礼物,请客吃饭,对他人产生幻想或者分享秘密也有可能被视作不忠。
网络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不忠的看法:
▨72%的参与者认为向他人发送色情短信是一种不忠行为,将发送对象换成人工智能伴侣或者聊天机器人时,也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将其视为不忠。
▨约40%的参与者将与网络主播的亲密互动视为不忠,观看色情内容也有可能被视为不忠(20%)。
尽管一些参与者没有明确将这些行为定义为不忠,但它们仍然可能影响亲密关系,研究者将其称为「微出轨」——这些行为虽然未达到不忠的程度,但仍然会破坏信任或减少亲密感。人工智能提供的情感支持或其他亲密的「非人类关系」也有可能让伴侣感到受威胁。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不忠持有非常复杂和个性化的观点,这里并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最重要的是与伴侣一同制定规则,明确界限。
02、约会软件找「真爱」到底靠谱吗?
线下相亲要比线上相亲靠谱,这个听起来有些偏见的说法很可能有些道理。
近期的一项研究中,波兰的研究者对来自50个不同国家超过6600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展开了调查。
参与者年龄在18至73岁之间,其中84%的人在线下结识伴侣,16%在线上结识。
总体来看,在线下结识伴侣的人报告了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并且所体验到的爱的强度更高,这种效应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明显。而通过线上相亲发展出的恋爱关系持续时间更短,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更低。
《好东西》
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存在多种成因:
▨线上结识的个体相似性较低,缺少相同点会使建立共同的日常生活、获得社会认可或达成价值观的共识变得更加困难,从而降低关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相比之下,线下关系通常源于共享的社交网络,这增加了结识具有相似背景和世界观伴侣的可能性。
▨线上相亲环境中的选择过多,虽然更大的相亲对象范围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匹配,但也可能导致选择过载——使个人更难自信地选择伴侣。过多的选择也让人更加依赖直白,简单的线索(比如看脸),从而忽视某些深层特质的匹配程度。
▨线上相亲的真实性存疑,线上资料中的虚假陈述相当常见,约53%的约会软件用户承认自己在个人资料中撒谎,最常见谎言内容的是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工作、收入,这些信息在线下则很难作假。
▨其他伴侣的可得性,会持续影响线上情侣,即使已经建立了亲密关系,约会平台上存在的大量潜在选择仍然可能对个体产生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进行比较,也更容易后悔,这些有同样吸引力的「替代者」会削弱关系之间的承诺。
研究者表示,单纯认为线上相亲导致了关系质量下降是一个相当片面的看法,如果不考虑恋爱关系发展过程中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就无法完全理解恋爱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看来相亲只提供了关系开启的可能性,至于能走多远,还得看命。
03、你可能继承了你妈看男人的眼光
人们常常被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并与他们发展出浪漫关系,这种倾向被称为「同型婚配」。
近期一项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发现了背后的原因——当偏好和偏好特质都可以遗传时,同型婚配会自然形成。
这一情景可以被简单描述为——如果你身材高大,你可能会从一位父母(比如你的母亲)那里继承高大的基因,从另一位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是你的父亲)那里继承对伴侣身材高大的偏好,这种遗传组合最终构成了你——一个高个子,并且容易被高个子吸引。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者开发了一个可以模拟婚配和遗传的程序模型。模型内包括300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有10种不同的特质,以及对这些特质不同程度的偏好,个体会根据偏好自由选择伴侣并繁殖后代。
当模拟到第10代时,伴侣间特质的相似性(即同型婚配)就已经相当明显,到了第20代,伴侣特质的相似性几乎达到峰值,并持续保持稳定。
伴侣间相似性随代际增长的变化
颜色越深表示偏好越强
这一理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简洁且有力,它只通过两个前提——
▨所有人类特质都具有遗传性
▨择偶偏好也有遗传性
就解释了相当复杂的同型婚配现象。
研究者表示,该模型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模型,没有考虑遗传突变、后天发展等变异性因素,但模拟结果揭露了一个相当明确的事实——你对伴侣的偏好很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产生了。
04、约会软件上外貌的吸引力胜过一切众所周知,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但究竟有多看脸?
来自德国的研究者在约会软件上创建了虚拟的约会个人资料,并要求445名参与者做出了超过5000次「滑动」决策,他们发现发现换一张更好看的照片(提高外貌吸引力)能显著提高被选中的几率。
外貌的影响力远超智力、身高或职业等其他因素。相比之下,同样的智力提升仅使入选几率提升了2%。个人经历、身高和职业的影响甚至更小。虽然这些特质在统计上确实重要,但它们的影响比外貌要小7到20倍。
在调查研究中,男性通常表示他们重视外貌吸引力,而女性则强调智力、善良或经济稳定等特质的重要性。
但在现实中,人们声称的偏好很少与他们的实际选择相匹配,男性和女性对外貌的重视程度并无差异,外貌吸引力往往胜过一切。
《破产姐妹》
网络约会更是放大了外貌的影响。大多数约会应用都是为快速、近乎本能的决策而设计的,用户在几秒钟就要做出「喜欢」或「跳过」的选择。由于个人资料照片会优先展示,因此外貌成为了人们在做选择前处理的最快,甚至是唯一的信息,这使得外貌的重要性比人们预期的更高。
同时在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AI生成的照片而非真人照片,这意味着缺少了富有特点的缺陷和个性,这些细节的缺失也可能放大了外貌的吸引力。
当人们被外貌所吸引时,会无意识地认为对象也有其他积极品质,如善良、幽默或智慧,这种「晕轮效应」让吸引力从外貌拓展到各个层面,从而提升了对象的整体吸引力。
好消息是,人们对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实际上非常私人且多变(这意味着普男普女也有希望!)
在统计层面上越好看的人越受人欢迎是事实,但在个体层面上平均水平的外貌也可以对某些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吸引力」并不仅仅关乎面部对称或模特般的容貌。微笑、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仪容、光线和真诚度都能提升他人对你的外表(以及你的照片)的感知。
研究者还表示,此项研究测量的是影响初始选择的特质,而不是能维持长期兴趣的特质。从长远来看,个性、共同价值观、情感联系和沟通等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照片可以开启一段关系,但无法维持一段关系,真正的吸引力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瞬间。
《无耻之徒》
本期的weekly就到这里,祝你又收获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下期再见
这个栏目致力于为广大的泛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前沿、专业、有趣的心理学研究解读,并时不时搜集一些「如何把日子过好」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