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A股市场,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的大戏。大盘指数在震荡中拾级而上,创新药、芯片你方唱罢我登场,仿佛牛市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就在这片热土之上,却有一个“老派贵族”默默低头,连续多日阴跌不止——它就是曾被誉为“定海神针”的银行股。而那些看着银行股前期上涨忍不住念想:“打不过就加入”的股民,或许看着股票账户的浮亏有些懵!
这时候,不妨听听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那句箴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当我们把问题倒过来问——不是“银行股为何不涨”,而是“过去它们凭什么涨?”答案,或许就浮出水面了。
回望过去几年,银行股并非一直这么“躺平”。它们也曾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靠的是几大“王牌”:
第一张牌:高股息,稳如“理财替代”。
在存款利率一路“跳水”、余额宝收益连续走低的时代,银行股动辄4%以上的股息率,简直就是“现金奶牛”。对于那些追求稳定现金流的保险、社保等长线资金来说,买银行股,比存银行还划算。这波“资产荒”下,银行股成了稀缺的“避风港”。
第二张牌:避险担当,机构的“压舱石”。
当市场持续弱势,很多个股都出现了连续阴跌的时候,谁最让人安心?自然是盈利稳定、估值便宜的银行股。每当市场恐慌,机构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切点银行股压压惊。”于是,“抱团银行”一度成为标配操作。
第三张牌:政策加持,国家队背书。
中央汇金频频出手增持四大行,这种“权威认证”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再加上公募基金新规可能带来的被动配置需求,银行股仿佛穿上了“金钟罩”。
第四张牌:风险出清,利空出尽。
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暴雷、坏账隐忧等利空早已被充分消化。
可问题是——这些支撑逻辑,如今正在一个个褪色。
高股息虽好,但市场风向变了。现在资金更愿意追逐“弹性”,哪怕风险高一点,也要博一把超额收益。相比之下,银行股那点分红,在涨了那么多之后,显得“不够刺激”。
避险需求也在减弱。当牛市氛围渐浓,谁还愿意抱着低波动的银行股睡大觉?资金纷纷转向更具想象力的成长赛道。
至于政策利好,虽仍在,但已从“新鲜催化剂”变成了“常态化预期”,边际效应递减。
最关键的是,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恐怕并未真正消散。房地产的压力或许仍在,银行的“安全垫”是否足够厚,仍是个问号。
所以你看,当曾经撑起银行股的“四根柱子”或松动、或失效,它的“掉队”也就顺理成章了。它不再是那个人人争抢的“压舱石”,而成了牛市行情中的“沉默大多数”。
但这未必是坏事。当喧嚣退去,真正的价值才会显现。银行股的未来,或许不在短期涨幅,而在那份穿越周期的稳健与耐心。毕竟,在投资这场马拉松里,笑到最后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