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金锌公司全景。
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远程监测各生产基地运行数据。
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鸟瞰。 本版图片均由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张川
三十年,能改变什么?
太行屹立,黄河奔流,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利集团”)用实干给出答案:从一家民办小厂,崛起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没有捷径,唯有专注。在有色冶炼这条赛道上,它以非凡的定力和耐心,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主业,一步步成长为集矿山采选、铅锌联产、综合回收、国际贸易和新材料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集团企业。
三十年大浪淘沙,其韧性何在?活力何来?回望来时路,金利集团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坚守”与“创新”的共同作答,也是个体奋进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它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企业奋斗史,更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站在30年关键节点,金利集团坚决扛起民企担当,紧扣国家战略布局产业,持续攻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力打造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企业,为夯实中国现代化产业根基而不懈努力。
1
深耕:向下“掘”金
金利集团大厅内,一幅10米高的太行山水画引人注目:山巅,红日喷薄。山间,层峦叠嶂。
登山之道曲折几许?唯有一路跋涉的金利人最为知晓。如何登顶?金利人说,不偷懒、不耍滑、不抄近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走。
一切始于1995年的那个冬天。济源承留镇南勋村,12户农民筹资162万元,在一片冻土上建起一座冰铜炉。这就是金利集团的雏形。
2001年,新世纪曙光初放,金利集团董事长成全明抢抓机遇,大胆切入火热的有色冶炼赛道,接连上马新项目,很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掘得第一桶金。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企业上升期,最难的事是保持决策清醒。”成全明坦言,资金宽裕后,身边涌现出不少“赚快钱”的声音。他们曾考虑投资当时的热门行业,但发现根本不了解其中的门道,于是果断“悬崖勒马”。
经审慎评估,成全明判断有色冶炼行业需求稳定、前景广阔,重新明确了战略方向——坚守冶炼主业,拒绝盲目扩张。同一时期,一大批因随意投资而倒下的企业,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现在回头看,盲目扩张很危险,容易导致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加大、主业竞争力下降,极有可能丧失原有优势。”成全明感慨,企业发展路上充满诱惑与陷阱,必须立足实际、懂得取舍,“认准了,就要专注到底,这才是行稳致远的根本。”
然而,一以贯之做强主业并非易事。既要抵得住诱惑,还要顶得住压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铅冶炼行业步入寒冬。供需失衡使众多企业举步维艰。“起初还能靠压缩成本勉强维持,但到2014年,企业已陷入亏损。”成全明说。
生存还是死亡?
死守传统模式,唯有绝路一条。危急关头,企业高层做了一个“断腕”式的决策——将发展重心由单纯的铅冶炼,全面转向技术含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综合回收。
这无疑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
一套改革组合拳随之打出:采购端,主动拥抱曾经无人问津的低品位杂矿;冶炼端,革新工艺,提升炉子“吃粗粮”的能力;回收端,技术精益求精,将金属回收率“抠”到小数点后……全流程打通“任督二脉”,只为实现一个目标:效益最大化。
从产量思维到效益思维,这套环环相扣的改革体系,很快显出威力。转型第二年,企业便实现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基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金利集团以铅锌冶炼为主轴,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挖掘冶炼行业的深度价值。
“我们上游向矿山发展,确保供应链安全;中游做大做强铅、锌基本金属,扎稳产业‘底盘’;下游向精深加工延链,充分提炼有价金属,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全明表示,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与“金属全家桶”横向扩张的布局,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十年磨一剑。如今,金利集团处理复杂矿的能力已居行业前列。2024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4%,创历史最佳。
“市场风云变幻,但有一个道理从未改变,企业的最大机遇不在别处,就在主业的深度里。”成全明愈发笃定,这条看似最“笨”的路,恰恰是通往巅峰的最优通道。
2
创新:以变应变
企业发展没有神话。盲目求变是冒进;固守不变是等死。
“我们要做的,是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主动求变,牢牢掌握发展的方向盘。”金利集团总工程师杨华锋说。
这份对技术近乎偏执的重视,源于创业初期的“切肤之痛”。
“最早搞冶炼,完全不懂技术,产出的冰铜堆得满地都是,根本卖不掉。很快钱就烧完了,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退休老股东成海生回忆,直到1997年,初步解决了技术难题,企业才从死亡线上被拉回。
正是这段经历,让成全明痛下决心:“任何时候,都要把技术创新这个‘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入铅冶炼行业后,作为后来者,金利集团大力引进人才,不断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很快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求诸于人”的不确定性,始终让成全明充满危机感。
当时,国内铅冶炼技术虽经几轮迭代,但仍面临高铅渣还原过程能耗大、污染重的行业通病。几家头部企业都在攻关,迟迟未有突破。
没有“高个子”带路,这片“无人区”敢不敢闯?
“敢!”杨华锋毅然接下军令状。
敢想敢干,还要经得住煎熬:数不清的方案被推翻,炉况变化牵动人心,团队彻夜不眠守在炉旁记录、观察、再试验……经历了长达6年的攻关,2009年,金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液态铅渣侧吹炉直接还原技术成功落地。这也让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企业。
当稳定运行的数据出炉时,现场爆发出一片欢呼:新工艺使渣含铅率降至3%以下,综合能耗下降50%,废气排放量减少90%!
“这次探索,不仅让我国铅冶炼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更让我们摆脱了追随者的影子,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路。”杨华锋说。
自此,在创新大道上,金利集团一路驰骋:
铅基多金属项目依托自主研发技术,实现铅锌联产和危废资源化,填补了国内含锌、含铅危废综合处理的技术空白。
航空及微电子新材料应用复合多金属制造项目,突破了锑冶炼低碳短流程技术,解决了低浓度二氧化硫污染难题,属于行业首创。
如今,金利集团已获得国家专利207项,其中液态铅渣侧吹炉直接还原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当技术创新抵达一个制高点,金利集团迎来更大的挑战:如何超越自我?
“企业成功后,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自满自足、创新停滞,结果就是死。技术人员更要始终保持自我反思。”杨华锋说,铅基多金属项目成功之后,他们很快“否定”了自己,针对湿法炼锌工艺产出的危废环境风险大、处理成本高等短板,尝试开展新的技术攻关。
今年,金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火法炼锌技术成功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这一颠覆性技术具备工艺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无危废渣污染、产品质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等显著优势,属于国际首创,较传统锌冶炼可降低能耗约30%、污染物排放量减少40%以上,有价金属回收率大幅提升。
否定之否定,以变应万变。金利集团手握主动权,铿锵前行。
3
追绿:进退有道
9月12日,金利集团金锌公司铅基多金属循环利用厂区内,一条年产20万吨锌锭生产线,与一条年产10万吨再生铅生产线无缝衔接,危固废被交叉利用,有价金属得以“颗粒归仓”,烟气制酸做到“吃干榨净”……没有想象中的“烟熏火燎”,只有“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术。
“我们每年可处理废料20万吨,资源回收利用率超98%,不仅产出铅、锌,还提取多种稀贵金属。”该项目负责人说,作为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该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再生资源化、现代化的绿色标杆样板工程。
从工业废料到“绿色黄金”,这一惊人跨越的背后,藏着金利集团的“进退”智慧——“进”的是绿色循环新模式,“退”的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一进一退间,蝶变悄然实现。
数十年来,这样的“进退”辩证法,始终贯穿于金利集团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
早在2001年,全国铅冶炼还处于低成本扩张时,金利集团就意识到“污染式发展没有未来”,毅然选择了绿色转型。
2003年,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金利集团毅然投入3210万元更新环保设备;次年,烧结机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尾气回收制酸,彻底淘汰了污染严重的烧结锅工艺。
2006年,在许多同行仍徘徊观望时,金利集团快人一步,斥资3.28亿元建设年产8万吨电解铅熔池熔炼项目,以先进的富氧底吹工艺替代烧结机,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
2009年,金利集团再进一步,以液态铅渣侧吹直接还原炉代替鼓风炉,真正迈向清洁生产……
“从烧结锅到侧吹炉,每一次设备更新的投入都像无底洞,但为了环保和发展,再难也得干!现在看,这决心下对了。”该企业环保处负责人感慨。
正是这种主动摒弃落后、拥抱先进的勇气,让金利集团在行业内创下多个“率先”:率先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率先淘汰烧结机;率先实现超低排放,各项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特别排放标准和省控标准。
企业也因此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国能效领跑者、全国水效领跑者等荣誉,入选国家“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能源与资源约束持续收紧,不少企业因治污成本高、增长受限而叫苦,金利集团却凭借“退即是进”的辩证思维,将环保约束转化为增长引擎。
企业建立ESG治理体系,从管理机制、工艺控制到技改创新全面发力,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流程管控,坚决杜绝污染物“跑冒滴漏”,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024年,金利集团的关键生产指标实现大幅优化:铅、锌冶炼过程的残渣含量显著降低,而金属的总回收率则明显提升。
一降一升,尽显“进退”成效,也更坚定了金利集团绿色升级的信念。
“退”,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进”。
自2008年起,金利集团就前瞻布局再生资源循环体系,持续推进两大战略:一是建立完善的废旧蓄电池综合回收网络,打造原生铅、再生铅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资源回收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二是不断拉长产业链,建立铅锌联产、交叉互补系统,实现废料资源化、物料循环化,真正做到多金属“吃干榨净”。
如今,金利集团已彻底跳出“资源—产品—废料”的传统线性模式,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年回收利用废铅酸蓄电池60万吨,年回收提取贵金属10余种。
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进退之间,金利集团以坚定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4
担当:家国同兴
三十年风雨,幼苗终成大树。2024年,金利集团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今年再次入围榜单。这不仅是一个排名的跃升,更是一份大企业的成长答卷。
何谓真正的大企业?金利集团亮出两本沉甸甸的账本:
一本经济账:2024年,企业营收593亿元,旗下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0余家。
一本民生账:30年间,企业累计投入超1亿元,用于乡村振兴与公益事业;5000多名员工中,60%来自周边村民。
左肩效益,右肩道义。大企业,自有大担当。
自创业之初,立下“发展实体、造福乡里”的志向,金利集团就毫不犹豫扛起了回报家乡的担子。
30年来,企业积极践行“先富带后富”,通过股份制联结,创新“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人力变财力”的带富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截至2024年,该企业已带动就业创业超1万人,在册股民3000多位。
这份担当,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换了乡村的老样子。
村口新修的水泥路,学校新铺的塑胶跑道,老人每年的慰问金……这些年,金利集团的公益行动从未间断,至2020年已累计捐助6000余万元。2021年,企业又专门设立“金利乡村振兴专项爱心基金”,精准支持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助老助学事业,目前已定向捐款4000余万元。
担得起乡亲的期盼,也扛得起发展的重任。
对内,金利集团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连续十多年选派骨干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深造,累计投入近亿元科研经费,真正让员工有成长、有舞台、有未来。
对外,企业放眼世界,以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为支点,构建贯通国内国际的双循环贸易网络;通过控股、参股优质矿山,增强供应链韧性;加大锑、锡、铋等战略金属综合回收,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当担当成了本能,发展之路也就越走越宽。
正如成全明所言:“下一个十年,我们将坚守创业实干初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快从‘原材料大企’向‘新材料强企’迈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正因根深万丈,才能枝繁叶茂。从泥土中成长起来的金利集团,如今以浓荫反哺乡土,将枝干伸向全球,迎风而立,志在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