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参考网shuahuang
近日,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一股份”)冲击科创板IPO的进程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公司凭借2022年至2024年营收翻倍、净利润激增超11倍的亮眼业绩,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一颗新星。然而,在这份表象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争议——客户高度集中、关联交易频繁、募投扩产规模远超现有销量且存货跌价风险高企,这些问题让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疑问。
作为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测试核心硬件——探针卡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强一股份的产品直接服务于芯片设计厂商、晶圆代工厂商及封装测试厂商,是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Yole和TechInsights的数据,强一股份在2023年位列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第九位,并于2024年跃升至第六位,成为近年来唯一跻身全球前十的中国境内企业。这样的排名不仅彰显了其技术实力,也赋予了资本市场对其成长潜力的高度期待。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过去三年间,强一股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2022年营业收入为2.54亿元,到2024年已增至6.4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562.24万元飙升至2.3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49.33%。即便进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实现营收3.7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38亿元。然而,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却是对单一客户的高度依赖以及异常高的毛利率。
招股书显示,2024年强一股份对大客户B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24亿元,占总营收的34.93%。而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更是从2022年的62.28%攀升至2024年的81.31%,显示出公司客户结构愈发集中化。此外,强一股份向B公司销售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客户及行业平均水平,从2022年的49.90%一路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1.62%,远超同期其他客户探针卡毛利率水平(35.45%)。这种反常现象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质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业务获取方式是否影响独立性?
除了客户端的问题,强一股份在供应商端的关联交易同样备受关注。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持续处于高位,分别为49.14%、40.19%和60.67%。其中,实控人控制的圆周率半导体(南通)有限公司(简称“南通圆周率”)尤为引人注目。该公司由强一股份实控人周明于2021年设立,仅成立一年后便与强一股份展开深度合作。2022年和2023年,强一股份将功能板、芯片测试板业务整体转移至南通圆周率,包括相关设备、原材料,并结算了项目设计费,整个交易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
然而,这一操作导致强一股份相关业务收入锐减:报告期内,芯片测试板及功能板收入从2022年的2389.54万元降至2024年的211.00万元。同时,南通圆周率自身经营状况堪忧,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公司决策合理性的怀疑。此外,南通圆周率与强一股份之间存在明显的人员重合和股权关联,例如曾任强一股份董事、生产副总经理的何静安现担任南通圆周率董事兼总经理,这些细节都让人不得不审视其背后是否存在隐性利益输送。
本次IPO计划募集的15亿元资金中,有12亿元将用于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旨在新建厂房并引进先进设备,大幅扩充2D MEMS探针卡、2.5D MEMS探针卡和薄膜探针卡的产能。然而,从公司现有的产销数据来看,这一扩产计划似乎过于激进。2022年至2024年,强一股份2D MEMS探针卡的产销率分别仅为79.25%、78.40%和81.84%,始终未能完全消化现有产能。而此次募投项目中仅薄膜探针卡一项就计划新增5000张产能,约为过去三年2D MEMS探针卡总销量的4.7倍,这无疑增加了市场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与此同时,强一股份的存货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截至最新一期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已达到1.12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显著上升,对公司现金流形成一定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存货跌价准备金额不断攀升,从2022年的489.21万元增长至最新的2720.56万元,占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高达24.35%,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约10%)。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是长库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大额计提,但这并未打消投资者对未来盈利能力的疑虑。
综上所述,尽管强一股份凭借技术创新和快速扩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其商业模式中的隐患不容忽视。客户集中度过高、关联交易复杂、扩产计划激进以及存货管理薄弱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制约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冲刺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强一股份能否真正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