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的MSCI ESG评级上调两级,跃升至最高评级AAA级。截至目前,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5家银行获得MSCI ESG评级的AAA级。从国内外评级机构ESG评级、公司ESG报告披露率来看,我国银行业ESG表现在各行业中领先。
专家认为,这既源于政策与监管的推动,又离不开银行业自身努力,如提升治理能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目前,A股上市银行已普遍将ESG实践深度融入公司业务与整体战略。
● 本报记者 郑萃颖
ESG表现领跑
我国银行业在MSCI ESG评级中的表现突出。据ESG咨询公司勃诺科技统计,截至9月19日,5家银行斩获MSCI ESG评级的AAA级,包括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其中,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在2024年跃升至AAA级,中信银行于今年9月8日跃升至AAA级。
“我国银行业ESG发展已步入全球领先行列。近三年,行业评级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勃诺科技ESG研究副总裁关熙子说。
从ESG国内评级看,按照Wind银行业分类,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25家银行评级在A级或以上(包括A、AA、AAA级),高评级银行数量占比近六成。同时,梳理A股上市公司各行业的Wind ESG评级,银行业的ESG评级平均表现优于其他行业。
“相比实体企业,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较低,同时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具优势,具有更多可供披露的信息内容,这是银行业ESG评级表现比其他行业更优的重要原因。”商道纵横合伙人曹原分析。
A股42家上市银行均已披露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远高于A股总体ESG相关报告披露率。据中证指数发布的相关报告,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的比例为46.83%。
“在绿色金融政策推动下,银行业绿色金融规模增速较快,对ESG的环境维度评分提升贡献显著,从而带动ESG评级提升。”曹原说。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并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2024年末增长16.95%,同时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到2109.81亿元、149.01亿美元,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保持同业领先。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今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均比2024年末增长超10%。
据银河证券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约为42万亿元。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马宗明表示,银行是绿色金融的核心参与主体,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提供支持,从而带动银行业ESG表现中环境绩效的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政策与监管要求驱动银行业的ESG表现不断改善。曹原表示,原银保监会2022年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调了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央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及央行与各地方开展转型金融目录试点等政策,都加速了银行业ESG绩效改善。
治理能力提升
“提升ESG表现已成为银行内生性的需求。当前,多家头部银行将ESG作为战略转型重点而非企业负担,视ESG为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催化剂。”马宗明说,公司治理是企业获得良好ESG表现的根基,头部银行会把ESG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融入董事会战略和各业务线,并纳入高管的绩效考核中。大部分上市银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ESG管理体系,覆盖数据收集流程、风险管理制度、授信流程等。
组织架构上,中国银行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委员会、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事和薪酬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ESG相关风险管理责任更加明确。该行在高级管理层(执行委员会)下设绿色金融委员会,由风险总监担任主席,成员覆盖20余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集团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管理和专业决策。中信银行由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ESG体系建设,审议ESG相关工作报告等工作,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消费者权益保护等ESG关键议题纳入全行战略规划。
工商银行深化ESG治理,组织ESG相关知识培训。2024年,该行董事会成员通过参与基层调研、参加董事培训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管理能力。同时该行开展了ESG专项培训,2024年线上线下培训人次超12万,在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中引入企业治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在实际业务中,银行业将ESG理念融入工作流程。曹原举例称,工商银行将绿色低碳要求嵌入尽职调查、评级授信、审查审批、合同签订以及贷后管理各环节。中国银行从15个方面开展尽职调查,其中污染物及废弃物排放管理、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产品及经营责任、经营策略、风险六项为必查要点。该行将客户划分为A、B、C三类进行差异化管理,对高风险客户实施更严格的评估与限制,以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社会维度,银行业的表现也为ESG评级加分。
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均对金融营销宣传采取了系统化合规管理措施。中信银行通过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强化宣传文本审查、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主动合规意识,并由董事会直接监督客户投诉处理。招商银行则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审核流程,定期培训员工以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普惠金融方面,银行业普遍强化了小微企业信贷占比与增速的信息披露。例如,招商银行披露,该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876.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4亿元;贷款户数达107.7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28万户。为提升服务覆盖面与效率,招商银行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推出“闪电贷”“招企贷”等线上融资产品,并上线企业App、“招贷”App及“招贷+”微信小程序。兴业银行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559.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7%。该行持续丰富“兴速贷”产品体系,推进产品线上化,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在乡村振兴方面,招商银行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9.85%;连续25年定点帮扶云南省武定县、永仁县,2024年为两县54个项目投入帮扶资金5606.65万元,助力销售农产品2337.07万元。兴业银行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5394.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5%。
“我国银行业ESG水平的提升,既得益于宏观环境营造的有利条件,又离不开各家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精益求精。”关熙子表示,监管驱动与企业自主发力正推动行业ESG表现从跟跑迈向并跑,部分领域甚至实现领跑。
进一步推动转型
通过梳理银行业ESG表现发现,银行业对气候议题的重视逐渐增强。
曹原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近三年国内大型银行普遍开展了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和气候情景分析,量化气候变化对银行资产的影响。例如,中信银行聚焦钢铁、石化、化工三大高碳行业,测算2030年不同气候情景下的资产风险水平;工商银行建立了转型与物理风险传导模型,结果表明其高碳行业占比较低,转型风险总体可控。
“未来,银行业的投融资排放(范围三排放)将成为重要的量化指标。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开展了投融资排放核算试点,预计银行业2025年度ESG报告将开始披露投融资相关排放信息。”曹原说。
另外,银行借助数字化能力赋能产业转型。兴业银行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该行自主研发双碳管理平台,为1.68万家企业客户、245.73万名零售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部分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为碳金融创新、碳资产交易提供支撑。
民生银行在ESG评级模型指标中,基于气候灾害数据、地区碳排放强度以及生态敏感点信息,创新开发了行业地理风险指标,用于评估客户所属行业和所在省份的气候、转型和生物多样性风险。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副主任林山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资本充足、金融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可行性强的融资方案。
中国银行在2024年度ESG报告中披露,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支持某电厂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获得融资,该项目系我国首个燃煤电厂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捕集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种植近1300万棵树,将有效推动当地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中国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为某牧业公司发放全国首笔自然受益型商业ESG挂钩贷款,通过设定“沙漠建植优质牧草基地面积”和“沙漠有机奶年产量”等关键绩效指标,将贷款利率与该公司ESG表现挂钩,激励授信企业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
2024年8月,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以牵头行、代理行及独家可持续发展协调行三重身份,为江苏省常州市某企业成功发放3.35亿元贷款。该笔贷款系全国首笔绿色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ESG)双向挂钩银团贷款,切实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