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作者:戚伟,图文:胡文波,原文标题:《138个还是48个?中国收缩城市究竟有多少?》,头图来自:AI生成
近日,某期刊论文列出了一份138个收缩型城市名单受到广泛关注。这份“夸大化”的收缩城市名单,主要是由于对城市空间范围的界定偏差造成的。
一、对“城市”的误解
城市的空间范围存在2个基本认知。
一是城市行政地域范围,是根据行政区划边界确定的空间范围,例如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市域”。但是,这范围内除了城镇空间,还包括大量的农村/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行政地域所辖空间范围的差异也使得人口统计没有可比性。
“138个收缩城市”就是用的城市行政地域内的常住总人口变化界定的“收缩城市”,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导致的,而不是城镇人口减少导致的。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是普遍的,不能把行政地域内“农村人口减少”纳入收缩城市的界定。
二是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是根据城市实际建成区域确定的空间范围。我国现行《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号)明确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划分方案,这是人口城镇化水平核算的空间依据。
其中,“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明确“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指出的“全面落实城区常住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也用的这个标准口径。因而,采用城区常住人口,来识别城市实体地域人口增减变化,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基于“城区常住人口”的收缩城市识别
《地理研究》2023年第10期《基于“城区常住人口”的2010—2020年中国收缩城市识别》一文通过严谨的数据时空一致性校正,核算结果发现,2010—2020年,中国693个城市中,只有48个“城区常住人口”出现减少的“收缩城市”,增长型城市是635个。
而且,相较于增长型城市增长规模,收缩城市的人口减少规模体量也不大,绝大部分收缩城市的城区人口减少规模都低于5万人。
48个收缩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减少规模的排序,名单如下:本溪市、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抚顺市、白山市、温州市、通化市、临江市、洮南市、舒兰市、大安市、阿尔山市、格尔木市、丹东市、图们市、牙克石市、四平市、那曲市、肇东市、安达市、大石桥市、和龙市、敦化市、东宁市、五大连池市、茫崖市、讷河市、鞍山市、合山市、丰镇市、龙井市、根河市、汕尾市、北安市、石嘴山市、津市市、漠河市、富锦市、同江市、盖州市、穆棱市、蛟河市、调兵山市、集安市、乐昌市。
表1 2010—2020年城区人口变化统计表
表2 2010—2020年中国收缩城市信息一览表
三、收缩城市形成的解释
2010—2020年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从6.7亿人增长至9亿人,城镇化水平从占49.68%提升至63.89%,仍然是农村人口向城区、镇区集聚为主的状态,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城区人口减少现象。
48个收缩城市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经济发展转型因素,尤其是东北地区城市及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现实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乏力,就业机会缩窄。
二是,人口结构因素,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等人口结构转型现象,使得自然增长的人口规模无法补偿净迁出的人口规模,加剧了城区人口收缩。
三是,发展政策因素。最典型是温州市,由于过去10年的老城区都市更新政策,城区改造导致城区外来人口选择迁居或离开。
四、未来收缩城市有多少?
2010-2020只有48个城市出现了城区人口减少现象,是为少数,不宜“夸大”收缩城市的数量,不宜不严肃地给城市贴上“收缩”标签,也不宜片面地将“东北城市”、“中小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与“收缩城市”对等挂钩。
当然,城市收缩仍然是值得长期关注的现象。随着我国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以及从“乡-城”人口迁移活跃向“城-城”人口迁移活跃演替,城区常住人口减少的城市数量会出现增长。现有“城区”统计范围不包含县城、建制镇镇区等,小城镇的人口增减同样值得关注。此外,“收缩城市”不局限于人口一个维度,经济、社会等综合维度应当纳入考量。
参考文献:
戚伟,刘振,刘盛和等.基于“城区常住人口”的2010—2020年中国收缩城市识别[J].地理研究,2023,42(10):2539-255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作者:戚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文:胡文波(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