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门店数量破万,市值一度突破600亿,昔日的“鸭脖大王”绝味食品,最近难掩焦虑。
9月19日,绝味食品(603517.SH)收到了来自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绝味食品及其时任董事长、财务总监、董秘被处以总计850万元罚款,公司股票9月22日全天停牌,9月23日复牌后简称变更为“ST绝味”(其他风险警示)。
今早一复牌,绝味股价一字跌停,市值较9月19日收盘(92.42亿元)蒸发了近5亿元。要不是沪深主板ST股票的涨跌幅限制为±5%,绝味今日市值蒸发幅度可能更大。
上市企业财务造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而这次与绝味一同被罚的,也有复旦复华(600624.SH)、创意信息(300366.SZ)、思科瑞(688053.SH)3家A股公司。
然而,包括以上3家在内,绝大多数财务造假的上市企业都是为了虚增收入,让账面更好看。绝味反倒来了一波“反向操作”,故意少报了几个亿的收入。
难不成还有企业嫌营收太好?背后的原因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PART.01
隐藏五年的收入,究竟是什么?
经湖南证监局查明,绝味食品在2017-2021年间,连续五年未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纳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导致年报中的营业收入被“缩水”,这部分收入占各年度报告营收的比例分别达5.48%、3.79%、2.20%、2.39%和1.64%。
按照各年度公开披露的营收计算,绝味这五年累计隐瞒了7.24亿元的收入,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的11.57%。
据了解,在绝味的加盟模式中,加盟商不仅需要向品牌方缴纳加盟费和押金,还得使用品牌方指定的装修方。了解过装修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这里面的水有多深,人工、材料,甚至是工艺,都会直接影响装修费用,而其中差异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发现。
绝味拿捏了独家装修权,意味着装修过程中各种不透明环节,都有可能为品牌方创造极大的利润空间。
结合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用于处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资金流转;董事长戴文军连续五年在年报上签字确认;董秘彭刚毅对财务数据异常视而不见,未履行信息披露监督职责。
可见,绝味自上而下早就默认了这笔隐藏收入,被罚一点都不冤。
往阴谋论方向思考,因为没有纳入企业年报收入,外界根本不清楚这笔钱去了哪:个人?企业?第三方?这些都有可能。此外,绝味还有逃税嫌疑。
在证据链更新前,绝味仍定义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至于2021年往后还有没有更多违规,有待证监局后续披露。
PART.02
“鸭货爱马仕”被逐渐抛弃
绝味鸭脖用了20年,从长沙街头小吃升级为“鸭货爱马仕”,它以独特的“鲜辣”风味征服了几代年轻人,与周黑鸭、煌上煌并称为“卤味三巨头”。
只是所谓的“鸭货爱马仕”并不特指行业地位,更多是其越卖越贵的价格。
近些年,围绕绝味的争议逐渐增多。在社交媒体上简单搜索即可发现“它明明可以抢,却还给了我一些鸭脖”、“每次都说拿一点点就够了,一称40块”之类的吐槽比比皆是。
除了被“价格刺客”支配,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也是问题频发。今年3月,四川省西昌市市监管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西昌市的多家绝味鸭脖门店共计22名员工伪造健康证的违法行为。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绝味食品的投诉多达千余条,其中绝大多数为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如此,绝味还因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等问题屡次被官方“点名”。去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决定对绝味立案;2023年绝味被湖南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这些负面声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绝味食品的“基本盘”。2025年上半年,绝味营业收入约28.2亿元,同比减少1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0.71%。
更为严峻的是门店数量的急剧缩减。根据第三方平台窄门数据,截至今年9月,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10725家。相比2024年6月底的14969家,一年多时间减少了4244家门店。
“基本盘”不稳,直接导致资本市场信心流失。绝味股价已经从历史高位暴跌超80%,市值蒸发超500亿。
其中固然有公司经营的问题,但行业大环境也不可忽视。同为卤味三巨头的周黑鸭和煌上煌也在经历营收、利润双跌。
据智研咨询分析报告,2018至2024年,中国卤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5.93%,2024年已达3569.6亿元。但随着王小卤等新兴卤味品牌强势崛起,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头也纷纷入局,它们蚕食了传统卤味巨头原有的市场份额,进而形成了“鸭货爱马仕”为了维持营收越卖越贵,消费者越贵越不买的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的是,卤味市场过去“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卤味巨头纷纷从万店竞赛转变至集体瘦身,背后是市场饱和、成本高企与消费需求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冲击,传统卤味品牌或许得向新势力们取取经,将重心放在消费场景拓展与品牌年轻化上,精细化运营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就像绝味曾经靠着范丞丞的“脖子梗”官宣代言、联动《哪吒2》送出免费藕片等营销方式,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可问题是,如今这家正同时经历着业绩下滑、门店收缩和法律追责的卤味国民品牌还能用类似的手段走出困境吗?或许比起营销,重拾市场信心才是更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