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涛(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部署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这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就方案实施重点来看,涵盖了包括技术、数据、土地、人力资源、资本等典型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思路。我们认为,技术和数据作为新型的“增量”要素,应该是未来要素市场化探索的重要抓手。
首先,新技术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助力。对此,应该以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全面推动各类要素配置与经济运行的优化。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四次典型的工业革命,包括以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蒸汽时代、以电力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电气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及当前以AI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智能化时代。回顾历史,现代AI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并且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直到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开启了AI大模型时代。进入2024年,AI大模型产业进入井喷阶段。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估计,2024年全球AI产业规模达6382亿美元。另据CB Insights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领域的风险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004亿美元。就AI大模型的技术演进趋势来看,在知识工程、尖端芯片与算法迭代的支撑下,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AI Agent进一步实现AI的自动化与实体化,这些都有助于在各行各业加速推动企业级创新应用。
图片来源:创意制图 许树星
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着眼未来,以人工智能创新带动技术要素全面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应该在推动人工智能理论、政策、实践、应用全面完善的基础上,促使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形成更有效的联动作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其他各类要素应该形成协同共赢的格局,例如努力构建更好的人力资源发展格局,避免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产生重大结构性冲击。
其次,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同样成为拓展内在经济活力的新“蓝海”。随着数字经济扑面而来,数据所蕴含的重要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与数据价值挖掘相关的数据权属、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就实践层面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加工、数据流通、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生态保障等环节的数据要素产业链,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产业。就政策层面看,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权利与保护、数据跨境流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等方面,全面构建了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并且不断优化数据要素法律和地方性数据法规,推动各领域的专业性政策细化。
我国已经拥有了极其丰富的数据要素资源,根据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量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25%;全国数据存储总量为2.09泽字节(ZB),同比增长20.81%;全国地市级以上地方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量增长7.5%,开放的数据量增长7.1%;企业活跃数据总量同比提升22.73%,活跃数据总量占存储数据总量的比重为62.04%。同时,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除了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与制度标准之外,还需要一是面对数据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的状况,推动区域数据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与扩大规模效应;二是持续发掘潜在数据资源,不断唤醒“沉睡数据”,并且持续激发数据要素的应用价值;三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要素充分融合互动,并努力优化其他要素的质效与匹配模式,共同致力于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