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一家知名上市企业的财务丑闻往往不仅牵动投资者的神经,更折射出公司治理的深层隐患。
监守自盗,私藏公款,没想到赫赫有名的“鸭脖大王”也有这样的戏法,而如今,被证监会全部揭穿了。
近日,绝味食品因长期通过员工个人账户隐匿巨额门店装修收入,被证监会查实并处以ST处理,引发市场哗然。
这起事件不仅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缺失,更揭示出部分上市公司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对资金管理的漠视。
早在2023年,绝味食品就因通过员工私人账户收取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等问题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尽管当时涉案金额仅为2100余万元,且公司声称已追回全部款项,但这一行为已为后续更大规模的财务问题埋下伏笔。
2024年,证监会正式对绝味食品立案调查,历时一年多的核查最终认定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行为。
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公司股票被实施ST处理,标志着其正式陷入“风险警示”行列。此举虽在股民预料之中,但造假规模与方式仍超出市场想象。
与常见的虚增营收不同,绝味食品的财务操作更为隐蔽:它将本应计入公司收入的加盟门店装修费长期排除在账外。
据证监会统计,2017年至2021年五年间,累计未确认的装修业务收入高达7亿元。这些资金并未进入公司正规账户,而是通过财务部员工出借的个人银行账户进行收支。
这种“公款私存”的方式不仅违反会计准则,更涉嫌侵占公司资产。尽管证监会未明确披露资金具体流向,但“出借个人账户”这一表述已暗示资金可能被挪用甚至转移。
与此前个别责任人违规不同,本次事件涉及公司高层多人。调查指出,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核心管理人员均知晓并参与此事,形成“自上而下”的集体违规链条。
财务总监安排下属提供个人账户,董事长则对装修业务管理不规范视而不见。这种系统性、有组织的资金隐匿行为,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严重失效,治理结构存在重大漏洞。
2023年的警示函已揭露其2013年至2018年间存在类似行为,但当时公司仅被要求整改,未受到实质性处罚。
而本次问题时间跨度更长、金额更大,且涉及高层集体参与,显示出公司对监管警示的漠视。
更令人疑惑的是,装修费收取已持续十余年,为何仅2017-2021年间的资金被隐匿?
这是否意味着更早阶段的账务也存在问题?监管的追诉时限与调查范围或成为后续关注焦点。
绝味食品的创始人戴文军被誉为“鸭脖大王”,但其创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早在初中阶段,他就通过卖冰棒赚取零花钱;大学期间经营早餐店负担学费;毕业后尝试服装、百货等生意均未成功,甚至因被骗负债而转行销售保健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品尝温州风味的鸭脖后决定转型,通过亲属学习配方,于2005年在长沙开出首家绝味鸭脖店。
尽管起步晚于周黑鸭,但凭借加盟模式快速扩张,至今已拥有超1.5万家门店,营收规模远超同行。
然而,草根出身的创业经历并未转化为规范管理的企业基因,反而在资本化过程中暴露出治理短板。
绝味食品与周黑鸭的经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加盟为主,收取装修费、加盟费等多项费用,资金流水分散且难以监控;后者则以直营为主,装修支出由公司统一承担,资金流向更为清晰。
加盟模式虽有助于快速扩张,但也增加了资金管控难度。然而,模式差异并不能成为财务违规的借口。
无论是加盟还是直营,企业都应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收入合规入账、支出透明可控。
证监会已对戴文军处以250万元罚款,公司也被ST处理。然而,这或许只是追责的开始。若后续司法调查证实资金被个人侵占,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另一方面,ST首日公司股价即一字跌停,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当前处罚,更是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真正改善、隐形债务是否浮出水面、以及品牌声誉受损对长期经营的影响。
此次事件也为其他依赖加盟模式扩张的食品企业敲响警钟:若不能规范资金管理,高速增长背后可能暗藏巨大风险。
绝味食品的ST风波,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的反面教材。
从草根创业到资本化运作,企业若只重扩张而轻治理,终将面临信任危机与监管重锤。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企业营收增长的同时,更应审视其资金流向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避开暗礁,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