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间,内地特种行业芯片股臻镭科技(688270.SH)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郁发新被湖北黄石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暂不能履行董事相关职责。
臻镭科技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其他董事、高管均正常履职;董事长无法履职期间,由董事张兵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相关职责。
虽然臻镭科技声称该事项“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该消息还是在半导体行业及科创板圈内迅速引发震动。
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郁发新掌控的企业是国家重大装备核心芯片供应商之一,产品直指军用通信、雷达等领域“卡脖子”环节。此外,他还担任浙江大学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理事长,在产学两界均负有盛名,被业内称为“卫星芯片教父”。
据臻镭科技2025年半年报,截至报告期末,郁发新持股数量约为4500万股,持股比例为21.04%。以9月19日该公司市值148.77亿人民币计,郁发新持股市值约为31.30亿元。2024年,郁发新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为96.08万元。
9月22日9:35,臻镭科技股价报57.30元/股,跌幅为17.55%。而截至9月19日,该公司今年股价累计涨幅达98.57%。
“卫星芯片教父”之路:哈工大出身,曾师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图片来源:臻镭科技微信公众号
公开信息显示,郁发新生于1975年3月28日,浙江桐庐人,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1997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1999年、2002年分别获哈工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工大就读期间,郁发新师从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教授。刘永坦是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201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悉心指导下,郁发新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射频模拟芯片”上取得突出成果,并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博士毕业后,郁发新曾担任UT斯达康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2006年1月后,他回到学界,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担任教授,并被聘为航天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但怀揣产业报国梦想的他,视野和能力边界从未局限于高校实验室,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其近二十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在郁发新的奔走下,浙江铖昌科技于2010年成立,郁发新担任首席科学家。这家公司专注于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致力于推进该类芯片的自主可控。
郁发新团队的成果无疑是丰硕的。他们连续攻克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的核心微波毫米波射频模拟芯片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的芯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突破了高端射频芯片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高成本困局。
经过多年发展,铖昌科技不仅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建有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2022年6月6日,铖昌科技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2015年9月,浙江臻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郁发新担任董事长。与铖昌科技不同的是,臻镭科技聚焦于射频收发和高精度高速ADC/DAC芯片、电源芯片和微系统及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虽小,却关乎大国重器。
仅用短短数年时间,臻镭科技就成为国内特种行业通信、雷达领域中射频芯片的核心供应商之一(产品主要应用于相控阵雷达及卫星通信等,连国庆阅兵都露过脸,公司下游客户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并于2022年1月27日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臻镭科技上市仪式,左二为哈工大原校长杨士勤,左三为郁发新
身为学者,郁发新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防科技领军人物,主持国家863计划、总装预研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2020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奖励。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多型重大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和航天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作为企业家,他亲身参与了铖昌科技、臻镭科技两家上市公司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部发展历程,个人也跻身半导体产业富豪行列,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人物,众多荣誉也纷纷向他涌来。
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科技厅主办的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专精特新·年度高人”等荣誉称号。
2024年,郁发新捐赠设立"卫荣玉先进技术奖学奖教金",支持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同年8月,郁发新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主要用于永瑞基金(设立者为其导师刘永坦院士和冯秉瑞教授)及有关专业人才培养。
十倍业绩芯片股是怎样炼成的:学术水平与商业天赋结合的产物
郁发新的学术生涯堪称精彩,其商业天赋和资本运作手段也为人所称道。当两者在同一人身上结合起来,便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016年8月,郁发新作为核心完成人,将模拟相控阵T/R套片设计技术转让给铖昌科技。2066万元技术转让费中,30%归浙江大学,70%由铖昌科技以债转股形式支付给郁发新等8人。其中郁发新独得1019.9万元,占技术团队份额的70.52%。
2018年4月,郁发新将其直接持有的5%铖昌科技股权转让给和而泰,套现3900万元;2019-2020年,郁发新通过铖锠合伙转让剩余股权,再获5460万元的套现收益。
高达9360万元的套现收益,为臻镭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
郁发新产业眼光独到,臻镭科技的产品卡位也相当精准:在相控阵雷达领域,单个雷达阵面含数千至数万个T/R射频通道,每个通道需匹配多颗电源管理芯片,此类芯片占T/R通道成本10%,而T/R通道占整雷达成本70%。
2024年,郁发新开启战略转型,并表示将紧盯商业低轨卫星市场。2025年4月,某机构调研材料显示,臻镭科技的电源管理芯片已在低轨卫星批量供货,为星上手机直连载荷研发了多款新品;2024年获商业航天订单,2025年已成批交付。
同时,公司的技术“护城河”已悄然筑起:电源芯片、SIP模组、射频收发芯片等全系列定型卡位;推动卫星和载荷系统小型化、轻量化;与主流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深度绑定。
在资本市场,郁发新深厚的学术背景也确实是一张王牌。面对“国内同行高管是否多为郁教授学生”的询问,臻镭科技坦然承认:“郁发新先生深耕教育二十余载,国内同行高管与其确有交集”。
据了解,臻镭科技至今仍与浙江大学保持密切合作。杭州滨江区的臻镭科技实验室里,最新研制的星载电源管理芯片正接受极端环境测试,而在十五公里外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郁的博士团队正在攻关下一代相控阵芯片算法。
从浙大实验室到百亿市值博弈场,这位“教授企业家”的跨界人生,一直在资本与科技的钢丝上寻找平衡点。这种 “学术研究-技术转让-资本套现”的闭环模式,在产学研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细分领域龙头利润暴增背后:董事长在半个月前套现4.44亿元
臻镭科技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臻镭科技营业收入规模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73.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231.97万元,同比增加1006.99%;基本每股收益0.29元。
财报称,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特种行业领域,客户对芯片需求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客户订单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公司客户的订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年度国防预算和终端需求下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突发订单增加或延迟的情况。
该公司表示,2025年上半年,面对下游行业回暖、需求持续向好的趋势,公司持续巩固数据链、电子对抗、无线通信终端、新一代电台、相控阵通信等特种领域优势和市场,实现在手订单和在手项目同比大幅增长。另外,其产品也开始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
尽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出色,作为实际控制人的郁发新近期却在间接减持公司股份。
9月4日晚间,臻镭科技披露简式权益报告书。杭州晨芯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臻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睿磊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5年9月4日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830.52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3.88%。
其中,郁发新在晨芯投资、臻雷投资、睿磊投资的出资比例分别为51.80%、79.64%、50.88%。同时,郁发新也是这三家公司的执行事务合伙人。
也就是说,此次减持背后正是由郁发新运作。关于减持目的,公告显示,三家公司均是基于自身资金需要。
本次权益变动后,郁发新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从32.62%减少至28.74%。由此计算,臻镭科技上述三名股东此次套现约4.44亿元。
既头顶学术光环,又手握核心技术,郁发新是臻镭科技当之无愧的 “定海神针”,其被采取留置措施,无疑给公司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而作为浙江上市企业的掌舵者,郁发新却在湖北黄石被留置,也给资本市场留下了一串串疑问。
警钟长鸣:今年20余位上市公司董事长被留置 企业家安全阀何在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初至今,已有超过20家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被采取留置措施,涉及农业、制造、家居零售、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留置”,已逐渐成为高悬于企业家头顶的一把利剑。
以上个月被留置的福建前地产首富、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为例,这位曾经身家百亿的企业家,因多次为信托贷款提供连带保证,最终名下财产遭法院冻结,并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而在今年7月,前湖北首富、居然智家(000785.SZ)董事长兼CEO汪林朋,则在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解除留置措施4天后坠楼身亡,留下了众多谜团和一片叹息。
同在7月,立足于西南区域、年利润7亿元的富森美家居传来消息,创始人刘兵被留置。
曾以连锁“Mall模式”傲视江湖的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于5月14日因接受调查被留置,至今未归。
黄其森、汪林朋、车建新们的大起大落,堪称一部生动的商界警示录:企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掌门人更应筑牢风控防线。进攻固然重要,但防守决不可偏废。
发生在内地多位知名企业家身上的数起案例,也折射出当前民营企业家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隐患:
许多企业主将公司财产与个人资产混为一谈,未能构建有效的风险和债务隔离机制。一旦企业发生危机,个人遭遇极端情况,家庭财富极易受到牵连,甚至导致整个家族陷入困境。
仍以黄其森为例:若能及早将部分企业利润转化为可传承的金融资产,借助离岸工具(比如香港储蓄分红险,保诚“信守明天”多元货币计划就具备了强大的类信托功能),通过合规结构实现财富隔离与定向传承,即可有效规避企业风险向家庭蔓延,真正构筑起一道坚固的“财务防火墙”。
未雨绸缪者方能行稳致远。在此给民营企业家们提个醒:企业须与家业隔离,冲锋勿忘留后路;财富需要制度守护,传承依赖提前布局。
——防御,也是一种重要的商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