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永乐
近日,监管一连披露4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剑指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行为。
其中两大案件格外引人关注,无论是处罚力度、违规时长,还是处罚对象的特殊身份,均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
一是展翔因违规炒股被证监会罚没1.59亿元,并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不仅是监管年内针对同类案件开出的最大罚单,更刷新了近年以来单案最高处罚金额纪录。
二是民生证券在职保代金亚平被罚没超千万元,其“上岗即炒股”,从业17年违规炒股16年,跨越新旧《证券法》实施阶段,是近年“问题保代”中唯一因个人证券交易行为遭重罚者。
员工禁股一直是证券行业的红线。《证券法》明确规定:证券交易场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
尽管如此,类似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近年来,监管严厉打击证券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行为。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数据,2019年至2023年五年期间,证监会共查办67起从业人员违法炒股案件,对139人作出行政处罚。
2024年中国证监会执法情况综述显示,证监会去年开展打击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专项治理行动,对38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对66名从业人员、7家证券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谈话等行政监管措施,合计104名从业人员被“点名”。
9月26日晚间,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展翔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在从业期间通过他人违规投资交易多个公司股票。2018年2月至2024年10月,展翔控制使用多个他人证券账户持有、买卖多只股票。证监会决定:责令展翔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合计罚没金额约15.95亿元。
与此同时,鉴于展翔在从业期间控制使用多人证券账户持有、买卖股票,持续时间较长,情节严重,证监会对展翔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除了展翔之外,针对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赵友强、邓纬安、金亚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也于当晚同步发布。
金亚平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2008年3月至2024年10月,金亚平使用他人证券账户违规持有、买卖多只股票。证监会决定:没收金亚平违法所得500.49万元,并处以相同金额的罚款,合计罚没金额约1001万元。
邓纬安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2016年5月,邓纬安通过他人交易相关公司股票。证监会决定:责令邓纬安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17.50万元,并处以35万的罚款,合计罚没金额约52.50万元。
赵友强为证券公司从业人员。2016年5月及2023年11月期间,赵友强通过他人交易相关公司股票。证监会决定:责令赵友强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7万元,并处以25.67万元的罚款,合计罚没金额约32.67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监管本次披露的四则证券罚单有两大核心关注点,从细节中可以窥见监管对同类违规行为的最新导向。
其一,是单案罚没金额创年内新高,且四人申辩均被监管驳回。四人合计被监管罚没约1.7亿元,展翔1.6亿元的合计罚没款金额,远超其他三人,刷新近年以来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单案罚没金额的最高纪录。
从过往罚单来看,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处罚多以个案形式发布,监管短期内一次性对四名从业者作出处罚的情况并不多见,且多数同类案件的罚没金额集中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区间,而展翔案的罚没金额直接突破1亿元。
在此之前,较高的罚没金额案例有长城证券原副总裁韩飞,因违规炒股被监管罚没约1.17亿元,以及时任海通资产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刘某,因违规炒股被罚没1.09亿元。两人均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此外,四人均提出申辩,请求减轻处罚,理由包括“投资非本人决策及资金”“账户由他人控制使用”“资金往来为提供借款”“未利用职务便利”“情节轻微”等。展翔、赵友强、金亚平还申请举行了听证会。但经复核,证监会最终对所有陈述和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其二,是违规炒股时间跨度极长,违法行为跨越新旧《证券法》。四人违法时段覆盖2008年至2024年,最长跨度达16年,“穿透式追责”成监管常态。
其中,金亚平违规周期最长,达16年之久,2008年3月至2024年10月间持续使用他人账户交易股票,且违规行为跨越新旧《证券法》实施阶段;展翔次之,违规时长超6年(2018年2月至2024年10月),同样存在违法行为跨越新旧《证券法》适用的特别情形;赵友强集中在2016年5月及2023年11月期间,跨度约7年;邓纬安则在2016年5月单次违规,时长最短。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监管态度鲜明“零容忍”,一次性公布四起处罚案例,彰显系统性、常态化打击违规行为的决心。监管已明确“已充分考虑本案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后果,量罚适当”,表明将对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后续监管将更加严格,处罚力度持续加大,监管手段更加精准化、系统化,从业人员投资行为将被纳入常态化监测。
目前,已无法查询到展翔、邓纬安、赵友强三人的从业登记信息。证监会在罚单中亦未披露四人的具体身份信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求证及整合多方信息发现,金亚平是这四人里唯一在职的证券从业人员,当前身份为民生证券的保荐代表人。
中证协官网显示,目前仅有一位与“金亚平”同名的证券从业人员在民生证券任职,自2008年6月起在民生证券登记为一般证券业务,2012年10月起登记为保荐代表人。
金亚平的保代执业声誉信息显示,证监会已于9月9日对其作出监管处罚,该处罚不涉及已上市或挂牌的保荐项目,但监管并未披露更多相关处罚细节。
另外,最新发布的保代分类名单C(处罚处分类)和保代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中,均出现了金亚平的身影,表明其已因受罚被暂停执业。
关于前述被监管处罚的金亚平是否为民生证券保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国联民生内部人士求证,对方确认此次受罚的金亚平为目前民生证券在职保代。
由此可见,金亚平自进入证券行业起,便持续使用他人账户违规炒股,这一行为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从业生涯,此类情形在证券业较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金亚平是近年来已受处罚的“问题保代”中,唯一因个人证券交易行为遭到重罚的人员。此前保代因违规炒股面临处罚,大多是由于内幕交易保荐项目涉及企业的股票。
业内人士认为,金亚平作为在职保代被重罚,这是对于行业的警示。合规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底线,保代作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更应该坚守职业操守,长期违规终究会付出代价。
保荐项目信息显示,作为民生证券从业13年的资深保代,金亚平参与的民生证券保荐项目类型丰富,涵盖首发(IPO)、非公开发行、可转债等。并且,相关项目暂未存在“效力期限内”与项目有关的负面执业声誉信息。
在此期间,他成功保荐3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具体涉及天奈科技(688116.SH)、寒锐钴业(300618.SZ)和ST八菱(002592.SZ,此前名为八菱科技),覆盖板块涵盖科创板、创业板及深市主板。
值得一提的是,八菱科技是A股历史上首家因询价机构数量不足而中止发行的企业。2011年6月,其初步询价结束后,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机构仅19家,未达相关规定要求的20家标准,导致IPO失败。彼时,民生证券时任相关负责人坦承保荐工作存在疏忽,也与当年新股破发潮下机构参与意愿低迷等因素相关。随后,该公司在发行批文有效期内重启流程,最终于当年11月11日成功上市。
不过,2016年,因八菱科技上市后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作为时任保代之一的金亚平也遭监管追责,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并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相关罚单显示,经查实,八菱科技在2015年11月27日前,已经筹划并拟定了对八菱投资基金增资、八菱投资基金出资设立盖娅八菱及认购盖娅互娱定向增发股票事宜。八菱科技11月30日披露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不真实,12月18日披露的《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的公告》不真实、不完整。八菱科技的保荐代表人在11月27日前已知悉八菱科技拟对八菱投资基金增资、八菱投资基金拟投资盖娅互娱事宜,没有及时督促八菱科技更正相关公告。
深交所认为,金亚平作为八菱科技的保代之一,在持续督导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及时发现和制止八菱科技上述违规行为,也未能督导八菱科技作出整改,违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第1.4条和第4.6条的规定,以及其他一系列规定。
此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国联民生整合又迎新进展 投行业务正式合并,新增两名总裁助理》,国联民生整合工作近期迎来重大进展,投行业务正式合并。
日前,国联民生证券发布公告,宣告由全资子公司国联民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承继原民生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并作为后续投资银行业务开展主体。原民生证券在沪深北交易所和全国股转系统的240余单在审、待发行、挂牌、持续督导项目,以及所有其他在辅导、债券承销、受托管理、财务顾问等项目,由国联民生承销保荐公司承继权利义务并提供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