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深圳出差,在笔架山公园旁边想给车充电,吓了一跳 —— 以前稀稀拉拉的快充桩全换成了带咖啡驿站的新站点,屏幕上还闪着 “液冷超充” 的字样,工作人员说这是中石油和华为合建的,特来电马上还要在隔壁再建一座。你别说,这行业变化真是肉眼可见的快。
说实话,现在充电桩早就不是随便安个桩就能赚钱的年代了。我认识个做充电桩的小老板,去年还跟我吹能靠补贴回本,今年再聊,语气都蔫了。他说特来电和星星充电这两家太狠了,不仅桩子铺得密,还搞什么 “光储充一体化”,连电网压力都能自己消化,小公司根本玩不起。
星星充电最近更是动作频频,听说在准备上市,筹来的钱全要砸进技术里。上次刷他们 APP,发现居然能根据我的充电习惯推附近的洗车服务,桩子上还安了广告屏,这赚钱的路子可比单纯收电费野多了。特来电那边更侧重规模,我老家县城的高速口、超市停车场,全是他们的桩,以前那些本地运营商的旧桩子,好多都蒙着灰没人用。
行业里现在都在说 “技术淘汰” 这事儿。以前的快充桩充半小时才满,现在特来电的 5C 超充,二十分钟就能搞定,功率比老桩子高好几倍。有次在服务区碰到个车主吐槽:“以前开电车怕没电,现在怕充电排队,全是特来电的新桩子在排队,老桩子没人用还占地方。” 你说这中小玩家咋跟人家拼?
政策也在推波助澜。那个县域补短板的政策一出来,特来电立马就往下沉市场冲,毕竟他们规模大,建桩成本比小公司低不少。星星充电则盯着海外,听说东南亚那边的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国内卷得厉害,人家早就找好新出路了。
其实吧,这行业洗牌早有苗头。去年新增的充电桩就比前年少了不少,桩子多了但赚钱的没几个,小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干脆跑路。前几天看数据,前四大运营商占了快六成市场,但即便这样,特来电还在疯狂建站,星星充电上市后估计更凶。
我有时候会想,以后会不会街上全是这几家的桩子?上次在西北戈壁滩居然都看到了特来电的站点,当时真觉得挺震撼的 —— 连这种地方都不放过,这圈地的决心也太绝了。不过对咱们车主来说倒是好事,至少不用再担心找不着桩、充得慢了。
就是可惜了那些小老板,当初跟风入行,现在进退两难。听说有地方的中小运营商在抱团找特来电谈收购,能捞回点本钱就算不错了。这行业啊,果然还是得靠技术和规模说话,光靠胆子大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