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武城遭遇连阴雨天气
武城县农业农村局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王艳华提醒
“三秋”生产
要注意以下几点
↓↓↓
42%
专家提醒
武城县近期遭遇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是实现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的最关键时期,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不利天气,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做好科学收获工作,确保多收一块是一块、少损失一点是一点。
一、千方百计加快玉米腾茬
(一)加快玉米收获进度
要抓住天气晴好窗口期,调集收获机械,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进行玉米收获,确保颗粒归仓。要坚持“人机并上”,宜机则机、宜人则人。
一是分类抢收减损。对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具备机械进地条件,要及时抢收;对土壤墒情过高,短期内不具备轮式机械进地条件的地块,采用履带式收获机械进田作业;对严重积水渍涝且不具备履带式收获机械条件的,以及出现玉米倒伏的地块,要抢时疏通沟渠,开挖沥水沟,抓紧人工抢收。
二是推行适期晚收。对离成熟有一段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以免严重影响产量,同时导致籽粒破损较多,增加霉变风险或烘干成本。要充分延长灌浆期,统筹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适期进行收获。
三是及时干燥保粮。在加快玉米收获进度的同时,要积极做好晾晒、烘干工作,防止霉变和发芽造成“二次损失”。要尽可能多地开放现有晒场、学校操场、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各类空旷场地,在不影响生活工作秩序的前提下,供农民晾晒玉米。要引导服务组织积极提供烘干、代存代放服务,最大程度地保障玉米品质。对已经收获的,有烘干条件的,立即烘干后入库;对不具备烘干条件的,采取果穗装笼措施通风晾晒,或通风处摊平存放、天晴抢晒,防止发热霉变,保障粮食品质。
二、全力以赴做好小麦播种工作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是关键,播种时要掌握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整地质量,播量和播期相对应,坚决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苗后管理,打好小麦丰产基础。
一是排水散墒。对地势低洼以及土壤黏重渗水比较慢的地块,有积水的要抓紧组织挖沟排水;没有明水但土壤含水量大的要尽快每隔2米开挖20-30厘米的沥水沟沥水散墒,或者用深松犁深松30-40厘米散墒。
二是适墒播种。宁可晚播,也要适墒。确保耕层上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播种,力争做到播期服从墒情。
三是适量播种。晚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量。10月20日后,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同时抓好种子包衣,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四是适当浅播。要提高秸秆还田、整地作业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底墒充足,播种深度3-4厘米为宜,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
五是科学施肥。连续降雨,雨水浸泡,加快了耕层中养分的淋溶和冲失,今年秋种更要注意施足底肥。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建议底肥可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3-4方或商品有机肥50-80公斤,高磷复合肥40-50公斤+10公斤尿素或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10-15公斤,同时建议增施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积水时间长的地块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小麦生长养分充足,耕翻时加入噁霉灵、多菌灵等,压低土壤中病菌含量。
六是苗后管理。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抓冬前化学除草、地下害虫、茎基腐等病害的防治工作,构建合理丰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