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和抗战压力下,最终同意了国共合作。然而,虽然国共联合抗日,但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主导地位,国共合作的形式还是借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做法——即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阵营。考虑到之前的历史教训,共产党保持了自己的旗帜,并继续作战。
然而,红军的改编问题很复杂。当时,红军和国民党有着深厚的仇恨,尤其是蒋介石一直企图消灭红军,因此改编过程充满了风险和困难。周恩来最早提出将红军编为12个师、4个军的建议,但蒋介石拒绝了。随后,毛泽东作出了让步,提出将红军编为6个师、6万人,虽然这个提案已经比原先的规模大幅缩水,然而国民党仍然不接受,只同意保留3个师,总兵力仅有2.7万人。
在整个改编过程中,国民党一度非常强硬,甚至忽略了曾经在反围剿战斗中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争论和妥协,最终达成了3个师、4.6万人编制的协议。虽然如此,蒋介石依旧要求红军的八路军不能设立总部,并想把朱德和毛泽东的出国考察纳入其中,试图将红军彻底纳入国民党的控制之下。
经过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的努力谈判,终于达成了一个协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分别组成115师、120师和129师,朱德担任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这样,著名的八路军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红军的主力改编完毕后,长征时留下的红军种子在南方继续发展,组织了多支游击队。中央决定将这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对于这些游击队的改编,同样面临许多挑战,因为很多队伍并不愿意加入国民党的编制。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确定由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与八路军相比,新四军在南方的力量较弱,刚成立时只有4个支队,兵力不过1万余人。
这两支部队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支主要武装力量,总兵力加起来大约有5万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共产党实际上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部队,兵力达到11个军,人数和装备都不逊色于八路军。这支部队就是东北抗联。
早在1931年,中央便发布了关于捍卫国家主权的宣言,呼吁东北人民开展抗日。为了响应号召,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优秀共产党员赴东北,发动抗日斗争。在中共的号召下,东北各地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纷纷成立了抗日游击队。
例如,1934年,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由杨靖宇担任军长。接下来,东满游击队改编为第二军,由王泰德担任军长;哈东反日游击队组成第三军,由赵尚志担任军长。通过几年的努力,东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六个军,虽然初期兵力仅为6000多人,但他们通过坚韧的战斗,成功抵抗了日军的进攻,扩大了游击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到193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并提出了统一抗日力量的计划。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其他抗日部队成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这个联军的规模逐渐壮大,到了1937年,东北抗联拥有11个军,兵力达到45,000余人,装备也相当完善,除了步枪外,还拥有迫击炮、狙击炮等重武器。
尽管东北抗联的规模和装备堪比八路军,它的知名度却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北抗联一直在东北作战,缺乏与关内的联系,且很少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了解放军的基础,因此它们的历史地位也更为突出。
相比之下,东北抗联的情况则更加艰难。由于日军在东北实行极端压制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东北抗联的力量不断削弱,士兵在严寒、饥饿和疾病中苦苦挣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逐步封锁了东北的游击区,抗联的生存环境变得异常严峻。1939年底,东北抗联因叛徒出卖,整体崩溃,杨靖宇将军也在战斗中牺牲。
尽管如此,东北抗联依然创造了许多奇迹。它曾在最辉煌时,占领了东北一半以上的地区,歼灭了大量日军和伪军,严重牵制了日军在东北的部署。即便在组织几乎解体的情况下,东北抗联仍坚持战斗,直至战争结束。
东北抗联的牺牲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历史上它的地位不如八路军和新四军显赫,但它依然是中共抗日武装的三大主力之一。其卓绝的斗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