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AI编程工具的进步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随着GPT-5、Gemini2.5等前沿大模型的问世,开发者们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实现了代码的自动化生成。近期,Sonnet4.5的发布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切使得编码智能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开发者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新生活方式的体现。
然而,随着AI编码智能体的普及,开发者们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在使用多个智能体进行编码时,是否会导致混乱?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海外开发者中。独立开源开发者Simon Willison的最新博客《拥抱并行编码代理生活方式》引发了热议,吸引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他在文中分享了自己并行使用多个编码智能体的宝贵经验。
1. AI编码智能体的崛起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员、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开始依赖AI编码智能体来提高工作效率。AI生成的代码在项目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不仅减轻了开发者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代码的生产效率。然而,AI编码智能体的质量仍然参差不齐,生成的代码质量和智能体分析的效率常常成为开发者们的痛点。
2. Simon Willison的探索之路
Willison起初对同时使用多个编码智能体持怀疑态度。他认为,AI生成的代码需要经过审查,而审查的速度是一个天然的瓶颈。即便是跟上单个大模型的输出速度,也已经让他感到压力重重。然而,经过几周的尝试,他逐渐发现自己已经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并行编码代理”的工作方式。
在工作中,Willison发现可以启动越来越多的小任务,而不会给主要工作增加太多认知负担。他总结出了一些高效使用并行代理的模式,这些模式为许多开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概念验证研究任务
并行代理最适合的任务之一是概念验证。许多软件项目在启动时都需要进行概念验证,AI编码智能体能够帮助快速构建原型。例如,开发者可能会尝试用Yjs和Python后端实现一个简单的协作笔记工具。即使这些库不在模型的训练数据中,代理也可以通过克隆依赖仓库、阅读代码来进行探索和验证。
2.2 系统机制回溯
当开发者需要回忆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原理时,现代的推理型大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详细且可操作的答案。无论代码库有多大,代理都能借助工具在多个文件之间追踪调用路径,帮助开发者理解系统的运作。
2.3 小型维护任务
对于一些低风险的小型维护任务,Willison建议开发者将其交给代理处理。例如,处理测试套件抛出的弃用警告。这样,开发者无需中断主要任务,能够更专注于重要的工作。发现这些小机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断尝试,开发者可以从中获得经验。
2.4 精确指定的实际工作
审查一段AI生成的代码改动往往需要大量的思考,而如果代码是基于开发者自己写的详细规格说明生成的,那么审查过程就会轻松许多。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只需验证生成的代码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3. Willison的工作工具
目前,Willison的主要工具包括:
Willison还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通常同时打开多个终端窗口,在不同目录中运行不同的代理实例。他采用YOLO模式(无需批准)执行那些安全性可控的任务,而对于风险较高的任务,主要使用异步代理。
4. 开发者的热议
Willison的博客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开发者开始尝试并行使用多个编码智能体进行开发工作。Google Labs的产品总监Kath Korevec表示,她大约80%的编码工作都是由AI辅助完成的,这显示了AI在现代开发中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开发者对并行使用多个智能体表达了担忧,尤其是关于智能体生成代码的不可控因素。如何有效管理多个智能体的输出,确保代码质量和项目的可维护性,依然是开发者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5. 结论
在AI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多个编码智能体的并行使用为开发者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和思路。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智能体,开发者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在探索新技术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获得更多的支持。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一趋势无疑是现代软件开发中不可逆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