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成为年轻人的操作系统,他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可以通过 AI 快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就像拥有一个无尽的知识库在身边。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难题,AI 都能迅速给出准确的答案和建议。在社交方面,AI 可以充当贴心的聊天伙伴,陪伴年轻人度过孤独时刻,给予情感支持。工作中,AI 能高效地协助处理各种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它还能根据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生活和学习计划,让年轻人的成长之路更加顺畅,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要不了多久,“禁止学生用AI”就会成为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伯乐是我家老二,读九年级,周末会参加同学们一起组织的商业俱乐部。
今天他们探讨的项目是一个数码产品:挂在身上,一直拍摄,假如你觉得刚才发生的某件事情很有意思,或者值得记录,就按一下,然后此前的一分钟就会被记录下来。而没有选择的则会被新的视频记录覆盖。
虽然想法很稚嫩,也有很多不那么完备之处,但的确是好玩儿且有亮点的想法。
我问伯乐是谁的主意,他说是自己和ChatGPT一起聊出来的结果。
二
奥特曼最近表示:“虽然这样说有些过度简单化,但大体上年长用户将ChatGPT视作谷歌的替代品。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将其作为生活顾问,而大学生则将其作为操作系统深度使用。”
这位老兄的确是了不起的CEO,他通过一个类比,一下子把OpenAI的3000亿美金估值的故事讲清楚了,顺便还捅了谷歌一刀。
的确,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
奥特曼说道:“更有趣的是,他们在必须做出人生决定之前,会先询问ChatGPT的意见。”
显然,年轻人最适合承载奥特曼的野心——他认为未来的AI模型将涵盖用户一生的数据,实现个性化推理:“它将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推理模型,拥有一万亿个上下文标记,你可以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投入其中。”
具体而言,就是:“你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封邮件,乃至于你看过的每一样东西都在里面,再加上连接到其他来源的所有数据。”
这个想法很令人期待,但也有点儿可怕。
只是,我看不到有什么东西能阻碍这一“梦想”的实现。
三
一家叫做Mechanize的公司公开说,他们的愿景是“经济全面自动化”。
有人问,硅谷的终极野心是什么?
答案是用AI和机器人取代所有人的工作。然后,拿走所有的工资!
当然,是超级AI公司的老板和股东们。那么普通人咋办?是不是AI和机器人赚钱了给大家花?
这个没那么简单的话题,需要经济学家和科幻作家们一起来回答。
四
AI的生产力革命,令人类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的指数型增长曲线愈发陡峭,并且可能比过往所有的科技进步加起来还要多十倍。
这个话题说了快三年了,越来越多的人也相信了。
然而,大家依然很茫然,钱在哪儿呢?
不管是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都通过复杂的产业链,令全社会的参与者分享到其中的财富。
然而,大模型几乎会消灭所有的中间商。
不管是说Agent,还是讲垂直应用,似乎都有点儿牵强。
不久之后,Agent就会被吃进ChatGPT的某个版本之中。而所谓垂直场景,也许会像当年的垂直电商一样被大型电商灭掉。
确定性高的受益者,可能是两头的:
一头是源头,包括大模型,算力/GPU,计算中心的产业链,电力,铜……
一头是有客户有场景的。例如微软,微信,Facebook,苹果等
中间一定也有机遇,但是必须从价值出发,并避开大模型通吃的滚滚车轮。
五
最近(2025年5月的公开数据),木头姐、德鲁肯米勒、段永平等人最近都大举买入或增持了台积电。
从来没有哪次技术变革和AI一样巨大,也从来没有哪次如此模糊不清。
这时候,投资确定性高的“卖水人”的确是个办法。
台积电作为全球领先的合约芯片制造商,为何受到顶级投资者如此青睐?
2025年第一季度,台积电的财务表现极为亮眼,每股收益大幅增长60%,收入达到2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416%。
在AI发展的关键时期,台积电作为Nvidia和AMD等芯片巨头的核心供应商,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段永平则赞赏公司稳健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其专注于半导体代工业务的策略。
类似的方向,还有:AI基础设施与源头技术等卖水者、大模型开发公司、算力/GPU供应商、半导体制造/代工厂、数据中心产业链、电力与能源、关键原材料(例如铜)……以及拥有客户与场景的科技巨头。
最后,奥特曼预计明年将会诞生更多AI新事物,人工智能也许会协助人类做出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
他还猜测,“明年将是一切从智力领域转移到物理世界的一年,机器人将从好奇心转变为严肃的经济价值创造者。”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方面,直截了当地用起AI,就像当年用智能手机,别在乎那些花里胡哨的攻略什么的。
大模型若是还要一堆操作手册,那还能叫智能吗?
另外,想想看,怎么从这股浪潮中捞点儿啥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