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电信息产业突破等核心主题展开实地采访,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视角,深度挖掘吉林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鲜活实践,系统揭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生动记录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铿锵足迹。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吉林省正以独特的产业发展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经济画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调研组深入白山松水间发现,从长白山麓抖落历史尘埃的千年人参,到智能化车间里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再到辽河畔北方袜业园区以纱线织就的民生产业集群,这些扎根黑土地的特色产业样本,既坚守传统又拥抱创新,既扎根市场又引领需求,已然成为观察吉林省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窗口。
01
“参”机盎然
吉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人参产区,其人参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这里撑起了全球人参产业的半壁江山,产量占全国的60%、占世界的40%,承载全国80%的交易量,“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在吉林”的格局正悄然形成。如今,“参”机盎然的传统瑰宝,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现代转型。
人参奶茶、人参巧克力、人参蓝莓汁……围绕世界独有的长白山人参产业,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占地面积近100公顷的生产研发基地,从传统的整支人参、参片,到如今的人参奶茶、人参饮品等新潮产品,人参的品类日益丰富,并且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在其产品展示区,创新产品琳琅满目,仿佛一个充满惊喜的宝库。人参奶茶散发着淡淡的奶香与人参的清香,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摄取了人参的营养。
“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长白山人参云工厂及配套设施,建成生产线12条,开发了15个系列近350款人参产品,年产能加工鲜参1000吨,并带动1350余户农户增收。”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王晓航说道。
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分拣参片。
摄影/胡畔
将人参产业打造成标志性示范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让吉参出山、出关、出海,实现“国货国际化”,是吉林省致力发展的方向。今年3月出台的《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年—2030年)》(征求意见稿),更是描绘出人参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7年,人参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到2030年,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永吉县已建成吉林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园参种植基地和首个长白山人参产学研平台,2.7万亩种植规模不断增长,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这株生长在黑土地上的人参,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良方”。
02
“药”劲十足
千年中药智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碰撞,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从1957年国营延边敦化鹿场起步,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多年发展,“老字号”药企已发展成为拥有122公顷工业园区的现代化企业。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自动化生产车间。
摄影/胡畔
在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园里,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现代化生产景象引人关注,高大的不锈钢提取罐稳稳矗立,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展开精准作业。从药材的智能化投加、动态化提取,到浓缩干燥工序,再到最后的在线质量查验与精准封装,整个流程在洁净度极高的环境中实现了无缝对接、平稳运转。
在配方颗粒生产车间内,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姜维介绍:“这套系统实现了从‘草’到‘粒’的全流程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确保每一味药的有效成分稳定可控。”这座投资10亿元打造的配方颗粒项目,正是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在提取车间现场,干净透明的生产环境中鲜见工人的身影,操作工人仅需通过电脑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管理。从原料投入到中间产品产出,再到最终成品下线乃至废渣处理,整个流程已实现全链条自动化、智能化。这座现代化新型生产车间的建成,是公司得以从源头筑牢产品质量的根基。
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截至2025年6月末,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药物品种103个、批准文号151个;其中,全国独家品种11个,构建起坚实的产品矩阵。姜维对记者表示:“未来,我们仍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释放新动能,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03
“袜”众瞩目
“南诸暨,北辽源”,这句在袜业领域流传的俗语,道出了吉林辽源在纺织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辽源这座位于吉林省的北方小城,如今正以“袜业力量”刷新着外界的认知。每天,超过1000万双袜子从这里流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支撑起一个年产值逾120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
辽源北方袜业集团生产车间。
摄影/孙兆
走进辽源北方袜业集团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智能织袜机高速运转,发出有节奏的嗡鸣声,细密的纱线在精密的机械臂间穿梭,片刻间,一双双精美的袜子便跃然眼前。辽源北方袜业集团董事长金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集团管理下的辽源袜业园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吸纳各类入园企业1200余户,拥有袜机设备4.1万台(套),年产袜品可达35亿双。
而在前几年,辽源的产业转型之路曾深陷阵痛。面对传统资源产业的挑战,纺织袜业作为重要的接续替代产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与资源倾斜。从最初的小作坊起步,到如今形成涵盖织造、染整、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一双双小小的袜子,织就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更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摆脱资源依赖、实现转型突围的生动注脚。这里,见证了一座城市在产业迭代中焕发的新生机。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辽源北方袜业集团深知创新是制胜的法宝。在产品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功能性袜品的研发,一系列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应运而生。自发热滑雪袜,采用具有发热功能的纤维原料,结合人体工程学创新流程工艺,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必备神器;导电银纤维袜、航天纳米亚胺袜、绝缘矿工袜等,也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目前,园区已拥有725项专利,成为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
蓬勃兴起的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老乡在“家门口”增收的引擎。“目前,园区直接、间接就业4.5万人,其中有60%左右是来自周边的农民工,熟练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在5000元以上。”金华介绍道。
“我们正在打造自主袜业品牌,线上线下齐发力,不仅在辽源、成都、珲春开设了直营店,还通过线上直播间等形式销售产品。”金华表示,未来,集团将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大,更要做强做优。”金华表示,辽源北方袜业集团正大力实施产业扩容项目,全力推动“新领地现代纺织产业园”(袜业园3期)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同时,积极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上游的尖端原料研发、高端环保印染、先进袜机制造等核心环节的优质企业落户辽源,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长光卫星科研人员在开展空间环境试验
(企业供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白山松水的滋养下,吉林省的特色产业蹄疾步稳,它们扎根黑土地,在转型中突破、在创新中升级,不仅为吉林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更以鲜活的实践勾勒出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放眼未来,这些特色企业将让这片黑土地,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持续迸发蓬勃生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