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夏季由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平台掀起的外卖三国杀引起的热浪,远远超过了肆虐全国的高温天气,这场外卖“0元购”补贴大战,以数百亿资金为燃料的商战背后,是巨头们对即时零售生态入口的生死争夺。在创造单日2.2亿订单峰值的同时,也成为了即时零售的标志性事件。餐饮到家在中国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市场,零售到家的潜力正逐步显现。而遍布于街头巷尾、小区深处,为保证为3公里以内顾客提供30分钟送达“母舰”的前置仓,其重要性被提到了史上最高层面,曾经被称为传统经销商转型、实体零售触网的较佳项目的前置仓,是否是一门长期延续的好生意呢?
01
即时零售的起源和国内前置仓10年
即时零售业务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互联网泡沫时期1996年成立于美国Webvan。Webvan自建配送中心,提供生鲜、杂货送货上门服务。后募资近10亿美元,1999年上市后首日估值达到79亿美元。由于在缺乏订单密度背景下激进扩张,公司于2001年破产倒闭,成为美国创业史上灾难级的失败。
在Webvan的灰烬中诞生出了Instacart与亚马逊当日配送业务。2012 年,Instacart从原来支持Webvan的风险投资机构中募集得资金。业务模式上,用户线上下单,拣货员前往线下超市采购后配送上门。凭借轻资产快速扩张,成为国内众多创业者的模仿对象。 Instacart于2023年上市,当前市值 117 亿美金。亚马逊吸收了部分 Webvan 人才,2007年推出生鲜、杂货配送服务-Amazon Fresh,并于2014年进一步拓展当日达业务,推出 Prime Now—包括自营前置仓与平台型模式。
在国内,即时零售业务的探索是O2O 热潮的延续,2015 年前后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盒马等公司开启了早期的尝试。模式上分为两类:平台型模式,包括美团闪购、京东到家,饿了么等为第三方零售企业提供配送服务,模式上延续了Instacart的特征。 自营型前置仓模式,包括小象超市、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在社区附近建立小型仓库,用户下单后骑手在 30 分钟左右送达。美团于 2016 年加入探索,2018 年 7 推出独立品牌“美团闪购”,2019年1月上线美团买菜(后更名为小象超市)。早期碍于高昂履约成本,业务的市场潜力存疑。由于昂贵的配送成本,不少即时零售企业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2022 年在亏损超百亿后每日优鲜走到破产倒闭边缘,2023年从纳斯达克摘牌退市。市场对于零售到家业务的前景存疑,盒马前CEO 侯毅直言“前置仓是伪命题”。
随着互联网企业对前置仓模式的深入探索,从最初的试验阶段稳步过渡到模块化、专业化分工的阶段,在生鲜电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前置仓凭借其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灵活的库存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大分食者。在这一过程中,前置仓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这种双向的促进作用为前置仓模式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演变,前置仓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流节点,而是将成为连接消费者、商家和供应商的智能平台。
02
叮咚、朴朴、山姆们推开了前置仓的大门
叮咚买菜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GMV 255.6亿元,同比增长16.3%;收入实现230.7亿元,同比增长15.5%。在Non-GAAP标准下,实现净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8倍以上。叮咚买菜首次实现了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在刚刚发布的2025年Q2财报,实现GMV65亿元,同比增长4.5%;营收实现59.8亿元,同比增长6.7%,Non-GAAP标准下的净利润为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9%,同时在GAAP标准下也实现了1.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9.7%。至此,随着连续实现11个季度的Non-GAAP标准盈利和连续6个季度的GAAP盈利,叮咚买菜已经毋庸置疑拥有了完全的自我造血能力。
据公开报道,2024年,朴朴超市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年收入300亿元左右,已超过叮咚买菜。在前置仓数量上,朴朴超市只有叮咚买菜的1/3,2023年至今,其前置仓主要包括800-1000平方米的大仓模型与1500平方米的第四代门店。
8月21日,沃尔玛发布了2025Q2财报,沃尔玛中国净销售额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6亿元),同比增长30.1%;可比销售额增长 21.5%;电商销售额增幅达39%,得益于自提与配送服务以及第三方平台共同拉动,数字化销售占比已超总销售额的50%,线上线下融合态势显著。其中,沃尔玛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athryn McLay对中国电商业务的增长提出了表扬:“在中国,我们又新开了33个前置仓和云仓,目前总数已达455个。这些仓让我们能在不到一小时内把商品送到顾客手中。因此,我们看到该业务持续走强”。
无论是在本土生根发芽,以蜂窝状300平米-400平米布局社区的叮咚买菜前置仓,还是以1000平米以上覆盖城市一区的朴朴超市,抑或是国内零售唯一超过亿元大关的沃尔玛中国,前置仓都是其盈利和增长的强劲引擎,也可以说前置仓模式迎来了其创立以来的高光时刻。
03
巨头入局,意在近场取得先机
据国信证券即时零售报告显示:即时零售的市场主要来自线下需求和远场电商需求的转移,当前阶段以线下商超便利、药店等业态需求的线上化为主。2024年即时零售原生供给闪电仓规模约1000亿元,占便利店市场大约22%,另据CCFA数据,2024年样本便利店企业即时零售销售占比已经达到28%,超市Top100企业网络销售额占总销售的16.9%。据中康CMH,近两年药店O2O渠道占比持续提升,已从23Q1的3.5%提升至25Q1的8.2%。
由此可见,此轮即时零售的爆发,分流的是原本线下实体店的的客群,同时,线下实体店,也为即时零售起到了前置仓能的作用,但实体零售是否能将即时零售作为增长的第二曲线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平台巨头们,根本不愿意分羹给实体零售商们。根据预测,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有望突破3万亿,复合增速达到25%,即时零售在线上电商中的渗透率将从6%提升至15.7%,日用、粮油食品、药品将达到30%的渗透率。
而同时,2024-2030年远场电商的规模将从1.23万亿增长至1.56万亿,复合增速降低为4.1%,仅略高于通胀带来的零售额整体增长,远场电商中的部分公司(例如当前就已经陷入增长困境的货架电商平台)可能面临GMV下滑的风险。为此,各大平台电商为何愿意花费百亿开启补贴大战,争夺流量入口的目的已现眼前,以即时零售的增量,在远、近两场取得竞争的优势。
04
多、快、好、省,变革中唯一的确定性
平台电商巨头们很清楚,当前即时零售主要解决的是应急需求场景,满足用户对“快”的需求,与实体零售和远场电商所具备的“多”、“好”、“省”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提升线下零售的线上化率。但随着应急需求场景基本覆盖完毕,行业发展将进入深水区,即时零售的增长将抢夺更多的实体零售的客源,并开始抢占远场电商份额。
在取得即时零售的竞争身位的开端,各大平台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在2024年的即时电商未来商业峰会上,饿了么提出要和品牌共同探索品牌近场官方旗舰店,品牌近场官方旗舰店指品牌或品牌独家授权代理商作为开店主体,自主运营且拥有货权的业务模式,截至24年末已开出超2万家有效门店,包括蒙牛集团每日鲜语、青岛啤酒、农夫山泉、和路雪、飞利浦、RIO锐澳等,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开出10万家。 淘宝闪购上线后目标是首先覆盖 200 家核心连锁品牌,而已经拥有线下门店资源的品牌则获得更多曝光,目前如热风、小米、无印良品除了上线官方旗舰店外还上线了专区。5月闪购升级后,淘系内部所有和即时零售相关的业务将由淘宝闪购全面负责,饿了么全力协同。6月,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饿了么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向蒋凡汇报,饿了么与闪购进一步融合,以集群优势共同发力,在“多”上下足了功夫。
目前美团拥有大约1.5万综合闪电仓,以及2万垂类仓,而淘宝闪购则目前上线了总计约2万+闪电仓,美团在覆盖商家数量上的优势较为显著。过往美团有大量深度合作仓,商家仅在美团独家经营,不入驻其它平台,美团对深度合作商家进行补贴和扶持,如房租补贴、冷库补贴、流量扶持、数据分析赋能等。同时美团旗下拥有包括歪马送酒、松鼠便利、小象超市、快乐猴等,覆盖生鲜、酒水、商超便利等多个赛道,美团布局自营模式是满足“好”和“省”需求的重要一环。
而京东发力则发力生鲜、餐饮供应链。京东七鲜超市布局多年,但仅有70余家门店,25年开始加速前置仓布局,6月在京津区域密集落地18家仓店;京东首家七鲜美食MALL6月18日在哈尔滨开业,依托本地冷链和即时配送网络,为美食城“品质外卖+堂食”的模式提供支撑。京东外卖、即时零售、远场电商交叉销售和供应链优势,将会在竞争中期显示其强大的竞争力。
05
不对称战争,小玩家没有取胜的机会
此前,前置仓并未像互联网市场的其他板块那样,被巨头所关注。2025年以来,美团闪购、淘宝闪购、京东秒送,先后加入即时零售大战,接下来,拼多多、抖音、小红书入局,也将是大概率事件。如果面对的只是小象超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朴朴超市及目前遍布全国的中小前置仓们尚可与之一搏,但当小象超市、盒马鲜生、七鲜背后的美团、阿里及京东,甚至是整个电商市场,都加入这场即时零售的战局之时,即使在局部战场取得的优势,也无法阻挡全局天平的倾斜,原因很直接,即时零售大战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广告和补贴,影响用户认知,让消费者形成即时零售的消费习惯,构建半小时即时零售生活圈,而这个能力,只有巨无霸们能够实现。
这其中,生鲜、酒水等前置仓的核心品类,早已被即时零售巨头们视为破局关键,成为战火最汹涌的地方。叮咚买菜入驻了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也出现了朴朴超市代买。这说明,这两家前置仓小巨头,也无法形成自成体系的生态。
更加不对称的是美团牵牛花系统是数字化中台SAAS系统,可以支持商家同时接入饿了么、京东等多个平台,截至2024年末已经服务了超过6万家门店,65%左右的前置仓在使用该系统。基于庞大的商家数据,平台能够最快掌握每个区域的爆品、表现突出的选品模型以及定价变化,帮助旗下自营品牌动态调整到最优商品结构和制定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当中小前置仓面对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对手,取胜的机会又有几何。
结语:
当各个平台大佬们纷纷入局即时零售的当下,处于防守态势的中小前置仓,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做那些头部互平台暂时没去干、短期也干不好的脏活、累活,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也希望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们,守得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走“快递打车”和“Uber中国”的老路。
零售圈关注行业变化,和大多数同行共同看到行业未来。对本文有建议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