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投资圈简直像开了场热闹局,林园和李蓓俩大佬一前一后喊“买了科技”——一个说“被动买的”,轻描淡写;一个说靠中证500股指期货蹭上浪潮,透着点灵活。结果转头林园就冒了句“愁到睡不着觉”,这话一出来,各大投资群立马传疯了,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老股民都出来搭茬。
今天我是帮主郑重,做了20年财经记者,专盯中长线里的人和事,咱就掏心窝子聊聊这事儿。说真的,林园那“愁”,明眼人一看就不是愁那600多万科技股——那点钱连他持仓的1%都不到,跟九牛一毛似的。真正让他睡不着的,是今年他的产品净值掉得实在显眼,网友一扒底,那点压力全写在“睡不着”里了。
大伙儿都知道,林园是“老登股”的代表,手里重仓的全是白酒、中药这些熟面孔,今年这行情,这些票日子过得有多难,不用多说。咱最犯嘀咕的其实是这事儿:拿着投资人的钱做投资,哪能不看估值?这就跟咱平时过日子一样——去菜市场买排骨,新鲜肋排要是卖到五十块一斤,肯定得停脚琢磨:这价都快赶上牛肉了,值不值?买股票看估值,本质上就是算这个“值不值”的账。
当年片仔癀、金龙鱼那情况,就跟这五十块一斤的肋排似的——市场上同类的“菜”明明才二十多,它凭着点“名气”,价格硬生生飙到天上,估值高得离谱。可林园偏不琢磨这账,还敢一股脑往死里重仓;现在股价一回调,就拿“长期主义”当说辞,跟咱买贵了东西,回头安慰自己“反正能穿好几年”似的,换谁看了都得犯嘀咕:这到底是真信“长期”,还是没辙了才这么说?
咱普通人买基金,好多人打开APP第一件事不是看收益,是先翻“重仓持股”那栏——就说之前火过的白酒基金吧,要是看到前几大重仓股里,某只酒股的市盈率飙到50倍,比过去五年平均水平高了一大截,心里立马就有数了。咱再掰扯得更明白点,这“市盈率50倍”咋算回本?特简单,你就当这公司每年赚的钱都不变,现在你买1股花的钱,得等它连续赚50年,才能把本钱全挣回来。你想想,平时咱存银行5年期定期,5年好歹能拿笔利息,这50年,比咱多数人的工作年限都长,哪怕是奔着“长期”去,也得掂量掂量:这时间成本咱耗不耗得起?
之前我碰到个老伙计,看基金重仓股时还会拿个小本本算——比如某只中药股,市盈率40倍,他就念叨:“去年这公司赚了2个亿,现在市值80个亿,80除以2就是40,可不就是40年回本嘛!”你看,连普通股民都能算明白的简单账,拿着大笔投资人资金的人,反而像没看见估值里的“风险信号”似的。
咱再拿存定期跟这高估值股票的时间成本掰扯掰扯,就更清楚了。你想啊,咱去银行存10万定期,现在5年期利率差不多2%,到期能拿1万利息,钱安安稳稳的,5年就能见着回头钱;可要是拿这10万买市盈率50倍的股票,按刚才说的算法,得等50年才回本,这50年里,别说利息了,股价还可能上蹿下跳,万一公司盈利掉下来,回本时间还得往后拖——这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就像你跟人约吃饭,说等5分钟到,你愿意等;可要是说等50分钟,哪怕再想吃,也得琢磨“值不值得耗这功夫”,投资里的时间成本,跟这等饭的道理一模一样。
当然,咱没资格去教育身价百亿的大佬,只是实事求是的说,现在A股风格极端得有点离谱——一边是科技股涨得热火朝天,一边是大消费、中药这些老登股趴在低位不动。最挠头的其实是普通投资人:攥着老登股等复苏吧,怕熬不到头;跟风往科技里冲吧,又怕踏空节奏。这哪儿是考验耐心啊,明明是考验心里那点“信仰”够不够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