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6世纪,当安特卫普市场货币供应出现紧缺时,从美洲运来的贵金属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15世纪期间,黄金主要由非洲经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南部进入欧洲,而16世纪前半期,主要是来自新大陆;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白银主要由德国、匈牙利和蒂罗尔进入西欧,而从16世纪后半期开始,大量的墨西哥和秘鲁白银进入欧洲。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可见,
金银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增多
。由于要在安特卫普市场上借款,部分美洲贵金属运到安特卫普市场上作抵债物,激活了安特卫普疲软的经济,从16世纪20、30年代起,美洲运往塞维利亚的白银、黄金开始增多,其数量为白银:1521/30年为148公斤,1531/40年为86194公斤,1541/50年为177573公斤;黄金:1521/30年为4889公斤,1531/40年为14466公斤,1541/50年为24957公斤。
美洲的白银、黄金对于硬通货不足的西欧商品市场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并且立即成为西欧经济活动运转的强心剂,美洲白银继续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量上岸
:1551-1560年为303121公斤,1561-1570年为942555公斤。不仅仅是西班牙国王对贵金属感兴趣,所有的塞维利亚商人和在塞维利亚外国商人都格外重视贵金属。
商人们都知道与西班牙进行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者能够向其他欧洲地区提供货币,
商人们向西班牙提供的货物越多,从西班牙带走的美洲贵金属就越多。前来安特卫普市场的各国商人增多了,安特卫普进入了辉煌的时期。
贵金属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所谓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整体水平持续上涨。西欧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从14世纪中叶开始的价格上涨现象。
市场主要靠价格机制来运行,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对市场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有,一方面,黑死病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匮乏,商品供给减少,物价自然上涨,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白银等贵金属匮乏,导致流通领域货币减少。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西欧通货膨胀依然严重。
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在货币贬值时期,通货膨胀总是发生。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期(1515-1547年),整个欧洲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该世纪法国的情况相同。
从1500年到1520年之间物价逐渐地上涨,而工资的增加却没跟上去。食品费用和各类租金都提高了,而工资和薪金却没有相应增加,这导致了广泛人们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发展到高潮就演成为罢工、骚动,并且要求革除弊端、给予救助的民众喧嚷。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由于15世纪后半期德意志采矿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革。
15世纪末以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既给西欧带来了大量财富,也引起了西欧各地区程度大小不同的通货膨胀
,整个西欧明显感到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的经济压力,以英国木匠工资的实际变化为例,仅从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这100年时间里,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就下降43%左右,这说明了金银流入西欧与西欧通货膨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6世纪上半期,美洲金银流入西欧数量还是有限的,因而这一时期英国木匠实际工资下跌幅度并不大。1558年美洲银矿采用汞齐法,1564年,在秘鲁附近万卡韦利发现了汞,白银的产量才开始大增。
从16世纪70年代后,流入西欧的白银数量增幅加大。
英国木匠实际工资在16世纪后期下跌幅度最大,主要是因为大量流入的白银对西欧经济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显现。
正是白银大量流入才导致西欧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但白银流入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随着美洲财富在欧洲的扩散,逐渐形成一个以白银流入先后多寡为决定因素的新的价格体系。在这个价格体系中,占有白银越多的地区,其通货膨胀幅度越大。因此,通货膨胀使得西欧商品和货币市场秩序混乱,价格体系严重破坏,使人无法把握市场行情。
在物价开始上涨期间,西欧常常会出现抢购商品风潮,从事商品贸易的商人可能是这种情况的大赢家。但物价上涨时间持续过长,这对社会经济来说便是一场灾难。社会经济不景气,人们的购买力会不断下降,除购买一些必需品外,只好紧缩开支。
对于商人资本家来说,除了某些紧俏物资外,一般货物不是出现滞销,就是利润率微不足道。西欧各地区政府一直力图拥有一种相当于核算货币的真实货币(核算货币原本也是一种真实货币)。但是由于贵金属价格的波动,必须不断调整这种货币自身的重量,以使通行的货币和核算货币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以威尼斯共和国1551年9月24日公布的法令为例:法令列举了可在威尼斯流通的外国金币的名单,并提供了其中21种的模本,以易于鉴别,同时提供了它们以核算货币威尼斯里拉(lire)表示的价值。一旦核算货币确定下来,自然产生了汇率,如果一名威尼斯人要偿付10万里拉的债务,他可参照最近的兑换率,使用任何一种法令中列举的威尼斯或外国货币。
简言之,他所做的,就像要我们用金币偿付10万法国法郎时所做的一样,必须用10万除以巴黎证券交易所拿破仑金币的最新报价,然后精确计算出所要支付的金币数。因此,核算货币一旦贬值,则流通中的“真实货币升值”,这样会吸引外国流通货币的涌入,影响本币的运动,货币流通加速,进而影响短期和长期的物价水平。
16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英镑的急剧贬值立即影响了安特卫普的汇兑市场。英国呢绒在这个主要集散地因此而降价,接着出口飙升(在创记录的1553年达13.3万匹)。英国国内的物价却在上涨,但速度相对缓慢,落在流通货币币值下降的后面。
由此可见,核算货币币值是否稳定将极大影响金融市场。价格对流通货币币值的反应越来越趋于准确,只要提供相当数量流通货币来满足流通最低需求,才能稳定金融市场,调整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危机,自然使广大劳动者对社会不满,常常引发社会动荡。这场危机导致的后果,到14世纪晚期,这种状况到达顶点,经常爆发罢工、骚动、甚至人民起义,严重破坏了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各地区统治者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的严重性,于是加大治理力度,主要采取禁止输出货币的办法。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的欧洲经济,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以硬通货为基础,即以贵金属铸币的重量大小作为价值尺度来履行支付职能的。因此,中世纪末期的那种货币供应量几乎等同于金银供应量的观点,一直持续到16世纪。
西欧许多地区的经济思想与商业政策都是努力把金银留在国内,防止流出。1349年和1389年,布鲁日政府两次重申该法令严格禁止金银铸币的出口。15世纪期间该政策依然执行:如果有人私自出口铸币,一经查获,不但铸币要被没收,而且还要处以罚款。如果是黄金,每马克罚款144巴黎镑;如果是白银,每马克罚款13巴黎镑。16世纪的政策制定者采用行政手段禁止金银输出。
最初,西班牙对非法出口金银处以极刑,后来这种规定有了变通,即在第二次非法出口金银时处以极刑。1552年还规定,对于揭发同胞进行金银非法出口者给予奖励。英格兰也禁止金银出口,对曾在英国出口白银的荷兰商人给予审判。即使那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贸易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也颁布了贵金属保护法,禁止贵金属流出。
同时,一些地区为了防止金银外流,禁止购买外国奢侈品,如法国曾相继于1486、1532、1543、1549、1554、1560、1561、1563、1565等年度多次颁布反奢侈法,目的就是尽量减少金银的外流。还采取保护措施保持货币不贬值。富人们为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从中世纪一开始,他们就在交易中特别地使用了价值稳定的金币。
从近代初开始,他们就在交易中特别地使用了价值稳定的大银币。富人们常常处于债权人的地位,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流通记账货币的贬值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而且他们确实也可以和统治者一起从中获利。
当贷款和利息都是以价值稳定的记账单位表示时,在流通记账货币贬值后,以流通记账货币表示的价值稳定的记账货币的比价就会上升,因而债务人不得不以更多的基准货币来偿付债务。同时,要关注货币市场秩序。当时最重要的是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由于货币市场的混乱,各国纷纷进行整顿。
针对法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1328年至1355年间,政府制定了22项财政法以修改币制。1343年,腓力六世宣布政府恢复圣路易时期的优质币制。于是1360年12月5日的一项法令,宣布实行一种新币制,该币制使用纯金银铸币,其价值由金、银之间的比价确定,比当时流通的货币更有信用、更加确定。积极整顿货币市场,百年战争(1380-1453年)期间英国货币制度处于混乱的状况。
在查理七世身为太子之时,就已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为修正货币上的混乱,使他的一些铸币面值贬至原来的1/40。种类不一、成色不同的货币、外币和伪币充斥这个国家。亨利五世试图发行一种成色足的金币,可是又借口金币将流入阿曼涅克领地而把它们收回。
15世纪,在佛兰德斯地区削刮货币的罪行与造伪币并无区别,对犯有这样罪行的人惩罚都是绞刑。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前,查理七世已经亲自着手整顿金融上的弊端。143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开始恢复铸币;关闭所有未经批准的铸币所;废除伪币。旧货币从流通领域消失了。1453年和1456年的法令禁止外国货币的流通,下令把外币拿到国王的造币厂进行熔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