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5月2日报道,知情人士证实,Shein(希音)已放弃和 Brunswick 和 FGS这两家英国公关公司续约,这两家公司一直帮助希音在伦敦证券交易所IPO进行政府和媒体沟通。
消息人士称,Brunswick 协助处理媒体关系,而 FGS 负责处理政府关系,他们与希音的合同均于4月30日到期,且不会续签。
这就意味着,Shein(希音)IPO 工作现已暂停。希音执行董事长唐伟 (Donald Tang) 在 3 月份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致力于推动公司上市。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投资者对这桩可能成为伦敦多年来规模最大 IPO的热情正在消退,Shein的目标估值不断下降, 2022年Shein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但今年2月估值已降至300亿美元。老股东们试图在私募市场以大幅折扣出售股票。Shein目前的主要投资机构包括集富亚洲、IDG资本、景林投资、红杉中国、老虎环球基金、顺为资本、泛大西洋投资集团、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
美国关税政策重创希音的商业模式
希音本次伦交所IPO搁浅的直接导火索,可能来自近期美国关税政策和“de minimis”最低限度免税政策取消。
希音的主营业务就是将“物廉价美”的快时尚服装直接配送给世界各地的客户。
长期以来,美国的“de minimis”政策为全球跨境电商,尤其是希音为代表的中国出口商提供了极具成本优势的通道——只要商品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就能免税进美国,这让希音的廉价商品在美国市场爆火。
然而,这种商业策略正受到美国关税以及华盛顿决定终止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在内的800美元以下商品包裹的最低限度免税政策的威胁。
最近,特朗普除了宣布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还废除了“de minimis”的免税漏洞。
为了应对这145%的关税冲击,希音不得不涨价,给消费者凭空加了一笔“进口费”,并且这笔费用陡然让希音在美国市场的商品价格高得离谱,更是直接削弱了希音的低价竞争优势。
比如,一件18.47美元的夏装,结账时加26.21美元的进口费,直接变成44.68美元,涨了142%!一件12.44美元的儿童泳衣,加18.68美元的进口费,变成31.12美元,涨了150%!还有一台16.93美元的手持吸尘器,加21.68美元的进口费后,变成40.11美元,涨了137%。
彭博社分析的数据显示,希音近日提高了其在美国的产品价格,部分产品价格涨幅高达377%。4月24日至4月25日,排名前100的美容和保健产品平均价格上涨了51%。
有美国客户甚至抱怨道:“加140%的费用,还不如去亚马逊买,价格差不多,还送得快。”
快时尚跨境电商希音依赖的低价优势面临瓦解风险。
希音的核心供应链仍高度依赖中国(尤其是广州的数千家中小工厂),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对希音商业模式的影响,
以前,希音的App一度跃居苹果App商店下载排行榜榜首,但关税政策一出,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近日从前十掉到80名。
美国关税政策及最低限度免税政策取消也导致了希音资本市场估值的进一步缩水。
希音伦交所IPO受挫的背后,是多重压力的集中爆发:资本市场估值缩水、特朗普关税政策及取消最低限度免税政策的阻击、低价竞争策略失效、用户流失等。
中国监管机构欢迎中概股回A股或港股
但就在希音伦交所IPO搁浅的同时,国内资本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红利。
5月7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加强双多边的跨境监管合作,塑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维护企业在境外市场的正当利益,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更早之前,监管机构在2019年对科创板、2020年对创业板进行了一轮改革,打破了A股”必须赚钱才能上市”的惯例。
以前主板(如沪深A股)要求企业连续3年盈利才能IPO,很多烧钱搞研发的科技公司(比如芯片、生物医药)因为短期亏损,就没法在国内上市,只能去美国或香港。
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以后,只要符合相关条件(比如技术牛、市场认可、行业重要)等,即便不赚钱,也能上市。
同时盈利要求也降低了,以前要求“连续2年盈利”,现在可以“最近1年赚5000万+收入1亿”就行,或者市值够大(50亿+收入3亿)即使不盈利也能上。
尤其支持“硬科技”和“三创四新”(创新、创造、创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
比如说百济神州(688235)科创板上市时累计亏损超200亿元,但因其创新药研发能力获市场认可。
监管层对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审核要求进行放宽,就是希望能支持国内的科技公司,留住国内的好公司。
让烧钱搞创新的企业(比如芯片、医药、AI)能早点融资,不用等盈利。
防止它们因国内门槛太高跑去美国上市(比如百度、阿里当年被迫去美股)。
港股方面,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在4月13日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确保中概股回流时优先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
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优化了跨境监管环境,在审计底稿审查方面较美国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允许保留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保障企业合规运营,同时提供税收优惠和国际化品牌机遇,形成“风险缓冲带”。
在上市制度优化上,推出“科企专线”,放宽二次上市及双重上市门槛。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于5月6日联合推出“科企专线”,旨在为特专科技公司(如AI、生物医药)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专门指引,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降低技术敏感信息泄露风险。此举预计可将企业上市筹备周期缩短20%-30%。
港交所进一步降低二次上市的市值要求,例如从“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年收入10亿港元”降至“30亿港元(上市满5年)或100亿港元(上市满2年)”,使得更多中小型公司符合条件。同时,双重上市的股票若在美退市,其在港上市地位不受影响,二次上市股票则自动转为香港主要上市。
5月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发行的全部股份,目前吉利汽车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若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完全合并,实现私有化并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在中美关税摩擦背景下,极氪的私有化以及从美股退市的计划,成为市场热议中概股回流的“第一股”。
海外上市环境恶化,加速中概股回归
近年来,国外对中概股的监管越趋严格,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连续三年无法通过审计的中概股退市,迫使企业寻求替代上市地。
中美贸易摩擦、2025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及科技竞争加剧,也对中概股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促使企业回归本土市场以降低风险。
而香港和A股市场规则更透明、监管更友好,降低了合规成本与不确定性。海外上市环境恶化(政策、估值、合规)加速了部分中概股回归。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近年来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包括科创板注册制、创业板改革、港股同股不同权制度放宽等,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更灵活的上市条件。例如,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港股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解决了中概股因股权结构或盈利问题无法在国内上市的障碍。
如果希音能够及时调整,适应本土监管,回归港股或科创板仍然是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