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 系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近日发表中国经济透视,以下是主要观点:
加征关税税率下调,经济增长预期改善
中美双方宣布大幅降低所谓“对等关税”税率
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日前结束,会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同时大幅降低所谓“对等关税”税率,这一结果超出市场预期。中美两国均将所谓“对等关税”税率从125%降至10%,最开始在4月2日加征的34%“对等关税”中的24%暂缓90天执行,此后出台的所有报复性关税都得以取消。双方还将建立机制,保持沟通,并就相关经贸议题进行协商和开展工作层面磋商。此前美国对华加征的20%关税(与”芬太尼管控“相关)以及针对钢铁、铝和汽车产品的232条款行业关税仍然有效。此次加征关税税率下降后,我们估算2025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率(从价)提高了约30%,此次关税下调之前则为提高了约96%。再加上此前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已经征收的关税,我们估算美国对中国产品的总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目前约为43.5%。
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所降低,不确定性依然较高
鉴于中美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未来90天的暂缓期间和结束之后,中美贸易谈判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上行风险来看,此前加征的20%关税(与芬太尼管控相关)有可能部分下调,和/或24%所谓“对等关税“的暂缓期有可能继续延长。相反,未来几个月美国关税加征政策也可能出现一些明显反复(包括目前暂停加征的24%”对等关税“可能会部分或全部再次加征),类似于2018-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如果未来3-4个季度美国加征关税保持目前20%(芬太尼管控相关)和10%的所谓“对等关税”、没有进一步升级,我们估算关税加征对中国GDP增长的拖累可能小于我们此前基准情形的估算,此前我们假设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20%+125%的关税持续更长时间。同样,2025年中国整体出口跌幅可能好于我们之前的预测。
政策刺激进一步加码的力度可能比之前预期的更温和
近期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缓和,可能会降低2025年额外财政刺激加码的潜在规模。在20%的“芬太尼关税”+10%所谓“对等关税”的情形下,在两会财政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增广财政赤字率可能只会再额外扩张不到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小于我们之前基准假设的1.5-2个百分点。财政刺激措施加码的出台时点也可能晚于我们之前三季度初的预测。正如我们之前所述,额外的财政政策支持可用于1)减轻出口商和制造商受到的关税冲击,2)支持地方政府财政和基建支出,3)进一步扩大消费以旧换新,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以及4)增加社保支出和对居民部门的补贴(包括育儿和生育补贴)。鉴于4月份房地产市场再次走弱,我们继续预计政府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在不确定性高企的情况下,继5月初降低政策利率10个基点后,我们预计央行将在2025年内再降息20-30个基点。
2025年GDP增速预测或改善
中美贸易战缓和意味着出口和经济增长所受冲击降低,但年内的额外政策刺激规模也可能更加温和。不确定性持续高位可能会继续抑制企业信心和资本支出,而在90天的暂缓期内中国企业可能持续对美国市场“抢出口”。我们现在认为2025年GDP增速具体取决于美国对中国产品最终加征关税幅度和国内额外政策刺激加码的实际规模。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在7-7.5区间内波动(但不会大幅升值或贬值),鉴于近期中美贸易战缓和,人民币汇率可能更为趋近偏强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