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这位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曾被认为是投资领域的无敌存在。然而,在斯凯奇这一案例中,他似乎出现了失误。斯凯奇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舒适的鞋类产品在市场中迅速崛起,成为时尚与舒适的代名词。而巴菲特,尽管拥有敏锐的投资眼光和庞大的资金规模,却似乎错过了斯凯奇这一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或许是对新兴时尚品牌的关注度不够,或许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总之,巴菲特在斯凯奇的投资故事成为了他投资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瑕疵”,也让人们看到了即使是巴菲特也并非永远正确。
价值投资教父巴菲特往往倾向于“看得懂、摸得着、穿得久”的生意,而时尚和运动领域的高波动属性使其历来很少涉足该领域的投资。
不过,巴菲特在5月3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差点完成一笔价值10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引发外界猜测。巴伦周刊随后的分析认为,这笔交易可能是美国运动品牌斯凯奇Skechers。
Skechers于上周一宣布,将以约93亿美元的价格被3G Capital私有化收购。交易价格为每股63美元,相较过去15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30%,但仍低于该股过去52周的最高价79美元。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这也是3G自收购汉堡王、亨氏等消费品巨头以来再度出手,也是其首次收购运动和时尚类品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Skechers收购可能会引起伯克希尔的兴趣,首先因为它是全球第三大运动鞋品牌,仅次于Nike和adidas,其鞋款更以舒适性而非时尚感著称。
2024年营收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12.1%达89.7亿美元,创历史最佳,净利润实现6.4亿美元,公司预计2026年营收将达到100亿美元。
从估值角度看,Skechers的交易价格或许正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3G此次收购Skechers的价格为其2024年利润的约15倍,2025年预估利润的约17倍。若按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来看,约为2025年预估的8倍,换算为销售额,则约为65%。这些估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算是相当合理。
对潜在收购者而言,Skechers的低估值是一个显著吸引力。
这是由于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华尔街并不总是认同Skechers的理念。品牌高管表示,由于品牌形象不够酷炫,投资者未给予其应有估值。今年1月,品牌运营主管David Weinberg在采访中表示,品牌的增长数据摆在那里,所有财务分析师都看到了,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将其转化为一个具有体量和影响力的品牌。
尽管Skchers远超一些新兴品牌的体量,但其市值仍落后于如On或Hoka等体量更小的竞争对手,与Skechers 14倍市盈率相比,Hoka母公司Deckers为20倍,On则高达60倍。
除此以外,另一个可能吸引巴菲特的原因可能是,这家公司由家族控制。
现年85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Greenberg自1992年创立以来始终掌舵这家公司。同时,该公司财务状况稳健,几乎没有债务,账上还有近10亿美元现金。
Robert Greenberg从未像其他传统上市公司高管那样经营Skechers。这位长期担任CEO的创始人几乎不参加季度财报电话会,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公司“二号人物”。Robert Greenberg通过信托持有公司股份,他将在此次交易中获得超10亿美元的回报。他和包括儿子Michael Greenberg在内的其他高管将继续留任,并在新的私营公司中持股。
尽管巴菲特对时尚和运动类投资较为谨慎,但他并非从未涉足,巴菲特先后做过两笔运动鞋履品牌收购,分别是Dexter Shoe和Brooks Running。
巴菲特罕见地承认过一笔彻底失败的投资,而这笔失败并非来自他常规所警惕的科技公司或者新兴赛道,而是美国本土制鞋企业Dexter。
1993年,Dexter Shoe仍是一家在缅因州本土制造皮鞋的企业。彼时美国消费者尚未全面接受中国制造的标签,Dexter Shoe靠着美国制造和高品质赢得了一部分忠实客户。
但巴菲特低估了产业全球化对制造业的结构性冲击。随着东亚地区快速崛起为全球鞋履生产中心,Dexter Shoe在成本上毫无优势,无法与Nike、adidas等依靠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大品牌竞争。几年内,它的利润率迅速下滑,产品失去市场话语权,而巴菲特所支付的股票价值,如果不出售今天将价值数百亿美元,成为代价沉重的警示案例。
Dexter Shoe的失败也让巴菲特意识到,所谓美国制造的情怀,并不能抵挡商业规律。而真正能够抵御周期波动的消费品牌,往往依靠的不是产地,而是用户心智中的品牌定位、产品核心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复购率和定价权。
除了对产业潜移趋势的错判,巴菲特还错在用价值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份全额支付,换来的是一家在十年内几乎归零的传统品牌。巴菲特在多年后的致股东信中直言,这是历史上最愚蠢的一次收购,不仅损失了Dexter Shoe本身,还用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股票,换来了一个在全球制造转移趋势下毫无护城河的品牌。
相较于Dexter的失败案例,巴菲特在2006年收购的百年跑鞋品牌Brooks Running则被公认是一次成功的交易,该品牌至今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
2006年,他以现金方式完成了对Brooks母公司Russell Athletic的收购,并将Brooks独立运作。这家创立于1914年的品牌,在那时几乎无人问津,但在新CEO Jim Weber接手后转型为专注跑步领域的性能鞋品牌,精准捕捉到了中产消费者健康意识上升的趋势,也避开了与大品牌的全面正面竞争。
与Dexter不同,Brooks从未试图通过品类泛化争夺休闲鞋市场份额,而是牢牢抓住一个群体,即真正的跑者。品牌放弃了篮球鞋、潮鞋等高波动赛道,集中资源优化中底技术、减震系统与鞋型贴合度,持续深耕马拉松与长跑社群。
巴菲特显然意识到,这种专注单一垂直品类的品牌战略,与其价值投资理念更为契合。Brooks拥有极强的客户黏性、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并且避免了时尚品牌最常面临的库存问题。
此外,虽然Brooks是创立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百年品牌,但是该品牌并没有像Dexter一样执著于美国制造情怀,而是通过全球供应链优化生产成本。
近年来随着全球长跑群体爆炸式增长,这一专注高性能跑鞋的品牌加速从这一趋势中获益。在Nike和adidas重心转向篮球与潮流时,Brooks悄然攫取了职业跑者、健身用户乃至医院推荐体系的青睐,形成了以专业性为护城河的品牌壁垒。2023年,根据Running USA数据显示,Brooks在美国中长跑选手中市占率超过33%,在运动医学推荐体系中则位居第一。
短短十年内,Brooks已经挤入美国高端跑鞋市场的领导者阵营,于On、Hoka等新兴品牌并肩加入运动品行业的大洗牌中。该品牌2023年销售额已接近15亿美元,年均增速稳步保持在双位数以上,成为伯克希尔体育与健康板块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Dexter与Brooks的对比,也为后来巴菲特对消费品牌的判断提供了清晰边界。他开始更加青睐那些拥有深度品牌认知、精准客户定位和优秀运营团队的企业,例如See's Candies、Duracell、电池巨头Energizer等,它们普遍拥有高毛利率、极低的资本开支与长生命周期。
Skechers的买方3G曾经与巴菲特颇有渊源。3G的管理团队与巴菲特在过往曾对多家公司持有相似偏好,甚至联手投资。这也是市场推测他们这次在Skechers交易中互为竞标者的原因。
然而伯克希尔一向坚持不参与“拍卖式”收购,因此在交易谈判中常常自我设限。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通常不愿意在未征询其他潜在买家的情况下将公司出售给单一竞标者。
与此同时,尽管3G和巴菲特曾有交际,但双方对消费品投资哲学的分歧也十分显著。
总部位于巴西的3G曾于2013年与伯克希尔联合收购亨氏,随后在2015年促成亨氏与卡夫的合并,创建了卡夫亨氏。但最终这段合作最终未能延续,卡夫亨氏的股价自并购以来已下跌超过50%,伯克希尔仍是卡夫亨氏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8%,而3G早已完全退出。
双方核心分歧之一,就在于对品牌价值与财务效率理解的差异。3G是一家以“激进精简”著称的私募股权公司,以严格的预算管理著称。其逻辑在于彻底挤出成本冗余、优化人效、提高利润率。
在收购亨氏与卡夫的合并后,3G对这两家老牌食品公司的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削减市场费用和研发支出,一度极大提升了短期盈利能力,使得卡夫亨氏在合并初期成为华尔街追捧的效率奇迹。
但这种极致财务优化的策略最终暴露出长期战略上的结构性问题。卡夫亨氏在削减成本的同时,也削减了品牌活力,缺乏持续的产品创新与营销投入,使得品牌在面对以健康有机为核心的新一代消费趋势时反应迟钝,尤其在对抗Whole Foods、Trader Joe’s、Beyond Meat等新兴品牌时失去竞争力。
消费者心智的缺口很快反映在收入端,自2017年起卡夫亨氏的营收与市值双双下滑,2019年甚至被迫计提154亿美元的商誉减值,这成为巴菲特投资生涯中又一次重大亏损。
对巴菲特而言,卡夫亨氏的案例并没有使他对品牌消费品失去信心,而是他开始更加清晰地区分品牌与盈利机器之间的差异。他始终强调,伟大的品牌应具备三个特质,即强大的定价权、持续的顾客认知,以及长期积累的信任资产。品牌之所以能穿越周期,靠的不是压缩开支,而是不断投资于客户体验与品牌资产本身。
在卡夫亨氏这笔失败交易之后,巴菲特的态度也悄然回归到了他早年在可口可乐、See’s Candies中形成的品牌投资哲学。它们的品牌价值建立在长期消费者关系、精细运营与专业定位上,而非通过财报上的利润率提升赢得市场认可。
他对3G过度瘦身的逻辑也保持一定距离,近年来再未参与3G的其他并购操作,尤其在3G接手Skechers一案中,尽管交易估值颇具吸引力,巴菲特最终并未入局,或许正反映出他对成本锚点的品牌运营方式始终抱有戒心。
在这个逐渐从制造驱动转向品牌驱动的时代,巴菲特的两笔鞋履收购,成为消费行业转型过程中最具象的体现。一个败于成本战中的美国制鞋传奇,一个在技术与社群中重建护城河的专业品牌,不仅仅是两笔交易,更是价值投资理念如何适应时代与行业变化的生动案例。
如今若要第三次涉足运动鞋履行业,巴菲特考虑的同样不会只是一家公司的价格,还有更宏观的全球经济和运动行业背景。
Skechers过去几年一直表现稳健的中国市场正意外承压,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大跌16%,成为拖累整体增长的主要因素。结合此前2024年第四季度下滑11.5%的数据来看,Skechers在中国市场面临持续的压力。
虽然管理层在财报中并未明确解释中国市场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或与国内消费放缓、与本土运动鞋品牌李宁安踏的竞争加剧、电商渠道调整等因素有关。中国市场曾是推动Skechers国际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的疲软对公司全年业绩构成潜在压力。
在交易达成前,Skechers股价也曾因市场担忧关税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而承压。
Skechers能否安然穿越市场波动,决定了百亿美元的交易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