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胜宏科技,这次真将自己活成了吴下阿蒙。
2024年,AI算力需求攀升,胜宏科技和沪电股份同为PCB生产商,又同样都供货给英伟达,常常被拿来比较。
当时,沪电不管是在营收还是净利润规模,甚至于业绩的稳定性上,都好过胜宏。
但短短3个月,天翻地覆。2025年一季度,胜宏科技实现营收43.12亿元,同比增长80.31%;实现净利润9.21亿元,同比增长339.22%,均已经赶超沪电股份。
那么,胜宏科技弯道超车的秘诀是什么?
算起来,即便2024年胜宏业绩不如沪电股份,实际上也是吃到AI红利的公司之一。
2020-2023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仅10%左右,尤其后三年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但2024年,公司应用于数据中心的PCB销量上升,使得公司营收大增35.31%到107.3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增71.96%到11.54亿元,接近2023年净利润的2倍。
而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的“质”变,原因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把握新机遇、研发新产品、建设新工厂。
首先,新机遇——紧跟大客户。
电子产品对PCB(印制电路板)的要求正在逐渐朝着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高效率方向发展,尤其是在AI芯片、AI手机这种产品更迭较快的领域更加突出。
以AI芯片为例,随着芯片平台升级,PCB的工艺水平也在相应提升,如层数增加、密度身高、损耗降低、厚径比变大等。
这就使得多层板、HDI板(高密度互连板)、封装基板等的需求量和市场地位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PCB市场占比最高的种类是多层板,占比高达38.05%,其次是封装基板和HDI,占比分别为17.13%和17.02%。
而那些与全球头部企业合作密切的PCB公司,比别的厂商更容易提前察觉这种变化,并紧跟它们的步伐做技术储备。
其次,新技术——发力高端。
胜宏科技就配合英伟达等大客户,完成了许多新技术的突破。公司的PCB产品AI算力卡、交换机领域的市占率均位列全球第一。
在多层板方面,公司具备70层高精密线路板、12层高精密板软硬结合板Rigid Flex、10层高精密FPC以及78层TLPS等的研发制造能力。
在HDI板方面,公司28 层八阶HDI线路板、14层高精密HDI任意阶互联板、5阶、6阶HDI以及28层加速卡产品等都已经进入量产。
而这些超高多层板、高阶HDI板,可以称得上PCB界的“贵州茅台”,2025年一季度,胜宏科技实现批量出货,盈利能力随之水涨船高。
2024-2025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从22.72%上升到33.37%,净利率从10.76%上升到21.35%,均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
而在竞争激烈的成熟行业生存,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25年一季度,一贯走高端化路线的沪电股份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出现了略微下滑。
胜宏科技也深谙这个道理,于是公司开始加速布局下一代10阶30层HDI产品的研发认证,试图争取维持住其在AI服务器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后,新工厂——产品品质提升。
由于产品规格更高,消费类的HDI产线无法用来生产AI类的HDI产品。
况且,英伟达GB200的HDI板比一般的HDI板面积还更大,层数阶数也更高,实际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产能还是良率都大幅降低,导致产能十分稀缺。
为应对这种情况,胜宏科技建设了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并不断优化智慧工厂功能,使得公司产能和产品质量都有所提升。
2025年,公司还计划投入30亿元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自动化产线的改造升级等。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
那么,胜宏科技能维持这种业绩增速吗?
长期来看,行业形势瞬息万变,我们无法判断。但短期,胜宏科技自己给出了答案。
公司在2025年一季报中给出初步预测,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将不低于30%,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将超过360%。
当然,这些也不是空口白话。除AI算力外,我们也能从公司其他布局中找出些依据:
第一,补上短板。
2023年,公司收购了MFS集团,补齐公司在FPC方面的短板。
FPC,也叫柔性电路板,可以弯曲折叠,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汽车电子和可穿戴设备。而这几个领域都是近年来需求量增长比较快的行业。
2024年,公司通过赋能MFS集团,使其营收同比增长14%,净利润同比增长114%,为公司整体的业绩上升做出贡献。
至此,公司产品也实现了刚性电路板(多层板和HDI为核心)、柔性电路板(单双面板、多层板、刚挠结合板)等的全覆盖。
重视车载电子行业。
除了AI领域的布局以外,胜宏也没有忽视PCB在汽车电子行业的需求。
在车载电子方面,公司是比亚迪的第二大PCB供应商,销售额连年上升。此外,公司还切入了奔驰等多家国际车企的供应体系,并实现了小批量出货。
最后,总结一下。
在PCB行业,头部企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固定,鹏鼎控股、东山精密等长期占据前几名。
在这种情况下,胜宏科技2025年一季度营收规模能超过沪电股份,离不开AI带来的时代机遇,当然也是公司紧跟大客户、积极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结果。
以上仅作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