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护航,地方发力。
作者 | 卫
编辑丨伍玥
来源 | 野马财经
早上通勤时用软件叫车;网购时的“猜你喜欢”;体检报告里的数据分析;智能手表的异常提醒……你可能不了解“科技服务业”,但它像空气一样,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科技服务业正借着政策东风走向台前,从国家到地方,一堆政策红利砸下来,科技服务业已不再是配角,而是加速崛起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护航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孵化、科技评估等活动。简单来说,科技服务业就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旨在让创新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科技服务业有多重要?从数据来看,2024年,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之一。3900多家规模以上单位贡献了预计近万亿元收入,近年来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8%以上。不只是北京,上海市的科技服务业营收也保持了快速增长。2024年1月到8月,上海市科技服务业营收3589.88亿元,同比增长8.9%。近年来,科技服务业营收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已成为第四大正向拉动行业。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科技服务业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表示,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对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近十年间,从战略部署到重点任务,再到着手建立标准体系,国家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视正在从战略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5年2月5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地方发力
国家政策指明方向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招硬招。
以前面提到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例。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于2025年1月17日发布。
《若干措施》围绕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业新增长点、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体系三部分,推出了14条政策举措,从“拓增”、“育新”、“优生态”三个角度催生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现代化服务产业体系。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预计,三年后,北京科技服务业万亿级产业集群将全面提质升级,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4年9月,为弥补在发展规模、举措、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具体来看,上海市计划通过壮大主体、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强化引导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最终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罐头图库
2024年4月,深圳市罗湖区印发了《深圳市罗湖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为企业提供从落户扶持、成长培育、创新创优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扶持。
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深圳市、天津市,江苏省等地也在发力科技服务业。同年12月,江苏省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壮大现代高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新出台的14条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大力培育领军企业、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和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三方面展开。
政策保驾护航,科技服务业则化身企业的“红娘”,一边对接前沿技术,一边把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成“政策-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突破不断涌现,科技服务业还会释放更多能量,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