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日内瓦会谈之后,中美关税达成阶段性共识。
这两天,非常受关注的小额包裹的关税,也开始削减了。
根据白宫的行政令,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关税,从120%削减为54%,100美元的替代性固定费用仍将保留,但是6月1日将实行的200美元的固定费用,将被取消。
当然,一些被“301调查”的产品,仍在维持高关税。
54%,与主流关税税率相比,仍接近翻倍,但是据路透社报道,有快递专家透露,目前这些包裹执行的默认税率,是30%。
有乐观的白宫专家预计,可能后续在政策上,会真正降到30%。
不过,阶段性共识有效期是90天,90天之后会是什么情况,不知道,甚至难预料。
毕竟朝令夕改,是特朗普的特色,政策变动之大,连美国人自己都遭不住。
美国在30年代,开始实行“小额豁免”,开始的额度是1美元,70年代到5美元,1994年,门槛到了200美元,2016年,提高到800美元。
这几年,中国的跨境电商公司发展势头不错,尤其是小额免税红利,直接让跨境电商进入黄金期。
当然了,这也算是多赢的局面。
平台卖家能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获得出海渠道,美国人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实现了出口增长,而美国能够抑制通胀。
但是,在最近1个多月的时间,小额包裹的税率坐上了过山车,从免税加到120%,再调整到54%,直接把跨境电商干懵了。
美国人想买,买不起,中国人想卖,卖不掉,政策高点期,也就12天时间,飞机舱空了,船不靠岸,平台的订单量下滑,巨头们下滑速度到了双位数。
现在,大国暂时休战,关税下调,但是从业人员预计:
“中国到美国小包裹递送的繁荣时期和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关税削减,对美国的贸易商来讲,肯定是要疯狂囤货的;对跨境电商来讲,稍微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对于卖家来讲,仍是一场生存战。
订单走低,对于平台来讲,可能是数字,但是对于卖家来讲,是生死。
举个例子,快时尚以服装鞋帽为主,但是通常利润率比较低,行业平均利润率在4%左右,能做到高附加值,能到10%-15%左右,利润空间有限,赚得是辛苦钱。
而且,出口货值本身就不高,美国人自己测算,一个包裹的平均货值是54美元。
在免税的情况下,按10%的利润算,一个包裹5.4美元,还算是有得赚。
关税加到120%,大家也是动作统一,要么加价,要么下架,赔也是一起赔,大家都认了,但是54%或者30%,直接击穿利润红线。
生意要做,价格也要调整,但是在竞争之下,到底怎么才能赚到钱,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平台也在尝试托管方式的转变,什么全托管、POP,但是卖家需要承担的成本越来越多,而在不确定性面前,价格就尤为重要。
而在极致的内卷之下,想要订单,就得牺牲利润,甚至可能产生利润率倒挂,做赔本买卖。
这个时候,卖家挣扎,要么转向开拓其他市场,要么关门大吉。
但是,有一个趋势,终归是要面对,那就是全球对小额豁免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
澳大利亚在特朗普1.0时代,对低价商品征收10%的商品和服务税(GST);
跨境电商主战场之一的巴西,50美元以下的电商包裹,开征20%的税率;
在东南亚,马来西亚对小额商品征税10%,新加坡征税8%,泰国则是7%,而印尼对纺织品征税达到100%-200%。
加拿大想要提高豁免的门槛,欧盟在商讨取消小额豁免门槛。
为了关税收入也好,为了贸易保护也罢,美国开了一个坏头,但也确实形成了一个趋势,这也是跨境电商必须面对的局面。
而在这一次关税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实力偏弱的中小卖家,他们本身在平台的存在感偏弱,又缺少资金投入,这一波,可能是一个中小卖家加速出清的过程。
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小单快反”机制的失效。
“小单快反”,曾是平台扩张利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曾是降维打击。
工厂在3-7天完成小单打样,通常在100-200件左右,小批量测试,走低价直邮,通过市场检验的产品,就加单再生产,没有通过,就放弃,然后开启新的测试。
咋保障利润呢?就是小额豁免红利。
但是现在,平台可以继续,但是卖家试不起。
以前呢,成本低,测试个一两百单,没啥问题,卖得好就继续加单,然后通过大量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空间。
而现在,无论是关税还是物流,成本都变高了,测试单的成本压力就比较大了,如果能卖出去还好,现在订单量下滑,那么试错成本和风险,就变得更大了。
卖家不得不保守观望,那么在SKU上,就会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小单快反”的核心是快,无论是平台上新速度还是消费者到手的速度。
当初免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清关的速度,但是,收关税之后呢,按每天300万件中国快递来算,清关过程直接被拖慢,快递积压之后,能够送到的时效就没法保证了。
如果不够快,快时尚还怎么时尚呢?按照平台上新速度,一个月前的时尚,已经不时尚了。
这个时候,对卖家的考验就又来了。
消费体验感下降,那么对订单自然是有影响的,而最可怕的是退货、丢货。
有卖家算过一笔账,一双鞋子15块,正常售卖,利润2块;但是如果遇到差评退款退货,那么这双鞋的成本要高达70块,损失要自行承担。
如果遇到丢件、扣件,还需要补发,补发的包裹再出问题,又面临平台处罚和赔偿。
退货成本、平台处罚,就成为压在卖家身上的两座大山。
各大平台都在试水灵活的仓储模式,转变发货方式,但是,一旦遇到“更加灵活”的政策变化掣肘,努力可能将再次成为无用功。
而某以“小单快反”著称的快时尚平台,今年以来屡次传出,其意图在越南布局产能,虽然消息被否认,但是已经有供应商到越南考察建厂,而平台自己也将在越南租赁仓库,来应对美国关税。
但是,越南也不是其小单快反的应许之地。
这种在越南建厂来规避关税的行动,也遭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不少“洗产地”的行为,被越南禁止,现在越南仍在打击非法转运的行为。
与其对越南念念不忘,不如仔细想想,有没有新的试错机制?怎么保证供应链韧性?如何保护中小卖家的权益?
小单不再灵,接下来考验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