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巨头正在接替VC,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最大拥趸。表现之一,就是最近海尔宣布将联合青岛创投,设立总规模高达100亿的具身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从官方发布的信息看,海尔创投已经与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双方将通过100亿元的产业基金,围绕具身智能行业进行投资。重点投向整机设计与制造、基础部组件及软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机器人项目。
海尔创投是海尔金控旗下的投资平台,管理着规模超过300亿元的海创母基金。合作方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是青岛市财通集团在2021年设立的市级科创投资平台。主要以管理政府引导基金为主,与海尔旗下的海尔创投、海尔资本、海创汇都有着密切合作。
具身智能已经成为了产业巨头与城市发展新的交汇点。从企业的角度看,机器人正在成为海尔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从城市产业的角度看,青岛正在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双方的这次合作可谓是水到渠成。
海尔系联手青岛国资
海尔进军机器人赛道并非临时起意。
2014年9月,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机器人的话题。他说海尔正在探索智能化升级,把工厂改造为无灯工厂——“没有电灯,没有人,机器人和生产线可以对话”。当时海尔内部完成了一条洗衣机生产线改造,将原来92人的工厂,变为了只有一个现场员工。他预测机器人进工厂的速度会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快。
于是在第二年的12月,海尔智家就成立了海尔机器人公司。2018年海尔又从工厂场景转向家庭服务场景,在时年3月的“海尔智慧家庭服务机器人发布会”上,宣布与软银集团旗下的软银机器人合作,引入了人形机器人产品Pepper。这款拥有人类外观的机器人,可与各种海尔智能家电相连,成为家庭生活中的智能管家。
2023年之后,海尔与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合作加快了。比如先与乐聚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后又在今年初,成立海尔兄弟机器人,并与星动纪元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推出基于智慧家庭场景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紧接着3月份,注册资本5亿元的“青岛乐创无界”成立,这家公司由海尔智家及其子公司青岛海尔科技投资共同持股,业务范围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
除了自研与合作。资本端的并购、投资也不少。
先看并购,2022年,海尔智家以现金1.25亿元的价格,买下了扫地机器人“青岛塔波尔机器人”100%股权。2025年2月,海尔旗下青岛海尔卡奥斯收购了机器人控制与驱动产品制造商上海新时达(002527)10%股份及19.24%表决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再看股权投资。2023年,海创母基金直接投资了巡检场景的天创机器人和工业场景的阿童木机器人。另一家海尔系机构——海尔资本则在今年4月投资了“清华系”的星海图。
从2014年张瑞敏大力推动无灯工厂到现在,海尔在机器人赛道上已经有了10年的布局。牵头设立100亿的具身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看另一头。
与海尔联手的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前身是青岛市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主要职责是管理青岛市的政府引导基金。据官方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累计参股基金100余支,基金规模超1300亿元。这之中就不乏与海尔系的多次合作。
2017年,青岛创投与海尔创投合作设立了“青岛海域同辉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2018年,双方合作设立了青岛海创新动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又与海尔创投合作,设立了“山东省海创千峰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而且这支“海创千峰基金”出资额达35亿,是青岛市规模较大的产业基金之一。
所以从历史上看,两家机构是如同“亲密战友”,在建设地方创投生态和产业生态的上已经合作多年了。
青岛,补齐机器人制造关键一环
青岛科创与海尔系的密集合作体现着这座城市正加速转型。
自清末以来,青岛就一直是北方的工业重镇。到改革开放之初,已经拥有纺织、轻工、机械、化工等141个工业细分门类。今天的青岛,是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而且与内陆工业城市相比,还拥有青岛港这一独特优势,为全球化拓展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青岛,走出了海尔、海信这样的全球化家电巨头不足为奇。
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无不面临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升级的问题。白色家电已经不能算先进制造业,而以高端芯片为代表的上游环节、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终端产品,都需要加大资本投入、技术投入,支付巨大的创新成本。
青岛的第一大策略是联手产业巨头。
除了海尔,海信也于2024年发起成立了山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海尔建设了山东省服务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此外,海信提出了“工业智能化+家庭服务化”双引擎驱动机器人战略。不仅要加快在全球海信工厂中部工业机器人,还要将推出健康监测机器人。
另一大策略就是发挥场景与供应链优势,补全产业链环节。
我查阅了最近青岛融资的机器人公司。去年9月,劲邦资本投资了青岛一家机器人公司——蚂蚁机器人。这家公司创始人叫龙进军。此人名下还有另一家公司,青岛科创板上市企业科捷智能。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专门做智能物流的企业。
另一家公司国华智能获得前海母基金、山东财金集团投资。这是一家服务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公司。主要产品为精密谐波减速器、传动及伺服驱控系统。据称国华智能与小米的关系很紧密,据称是小米机器人核心tier1供应商(未验证)。
这两家企业可以大致描摹出青岛机器人产业轮廓:一方面拥有大量的供应链公司;另一方面,拥有与港口、物流、工厂等各类应用场景相适配的机器人公司。但整机厂是缺少的,而且“大脑”研发类公司更少。
所以在青岛发布的《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中,就采取了一种取长补短的策略。比如取长:发挥特定行业典型场景应用的优势;补短:研发主线应该是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技术上,又提出要围绕“大脑”关键技术、“小脑”关键技术、“肢体”关键技术等进行突破。
而在这次设立100亿产业基金,也是其中的一环。其第一大投资方向就是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商。并且青岛提出要发布了民政、智慧家庭、工业制造、智慧城轨、轨道交通装备、智慧港口、海洋勘测、医疗康养等八大领域的超级场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商业化落地的机会。
可见,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上,青岛正在因地制宜地走出一套与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差异化竞争的路径,即:“扩大投资+开放场景+绑定产业巨头”的策略。
国华智能创始人王广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说,公司机器人整机客户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青岛需要把这个产业链补上,否则可能导致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以及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短板。”——而这,正是海尔与青岛100亿产业投资基金的最大目标。
参考资料:
1.高工机器人,从“白电”转战“机器人”,美的、海尔、格力谁执牛耳?
2.青岛创客,山东将培育两大机器人创新中心,海尔海信分别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