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素有小微之王之称,零售业务曾经一度逆袭招商银行。然而,在民生银行小微零售业务狂飙突进过程中,服务质量似乎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速度,由此引发大量投诉。
1
一年收20万笔投诉 信用卡投诉占近7成
近年来,民生银行的投诉量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据年报披露,2022年该行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165916件,而到2023年大幅上升至198430件,2024年进一步上升至205344件。
这还只是官方渠道收到的投诉量,实际上还有极大一部分投诉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比如在黑猫投诉上,关于民生信用卡的投诉量就有6329条。
从业务分布看,信用卡是投诉“重灾区”,在2024年20多万条投诉中,信用卡投诉量占比高达68.44%、借记卡的投诉量为16.75%,贷款投诉量为6.24%;以此折算,2024年,该行信用卡投诉量已经达到14万笔。
从黑猫投诉内容来看,违规收费、高额罚息、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是消费者主要的投诉点。
比如,5月9日有消费者投诉称,其使用民生信用卡多年,总账单7.3万元,其中有高达3.8万元都是额外收取的利息、复息及分期手续费。意味着,该消费者账单里将近一半都是银行收取的息费。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民生信用却只愿减免500元。
还有多位消费者投诉,民生银行在其未激活信用卡就开始收年费。比如,5月8日,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其于2024年4月在民生银行高额贷款诱导下办理了信用卡,但是卡在寄出来之前就已激活,收到卡就产生了600元的年费。后经沟通,民生银行退回三百元,客服声称“可以不注销,不会产生年费”,但是今年账单上又出现了600元年费。
另有消费者投诉称,其遭遇了暴力催收。今年4月29日,一位消费者投诉称,民生银行工作人员在没联系上本人的情况下,多次跑到前房东家里上门核实,给对方造成困扰,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在没有联系其本人的情况下直接联系其父亲。对此,该消费者认为,此举泄露了个人财务信息。
2
不良率居高不下信用卡业务大撤退
在和消费者纠纷不断之时,民生银行自身信用卡业务形势也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额4772.4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07.26亿元,占比10.72%,较2023年末下滑了0.4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增速实际上已经停滞多年。2019年至2023年,该行信用卡贷款总额分别为4458.81亿元、4623.09亿元、4720.77亿元、4627.88亿元、4879.73亿元,五年时间几乎没有增长。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却高企。2019年至2023年,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10.57亿元、151.8亿元、139.24亿元、123.46亿元,145.31亿元,2024年末进一步增长至156.64亿元。同期不良率分别为2.48%、3.28%、2.95%、2.67%、2.98%、3.28%。
信用卡不良率居高不下,民生银行也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今年2月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转让两批次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共计60.28亿元。随后在5月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又在银登网上转让了5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未偿本息总额合计6.38亿元,涉及资产3234笔、借款人2929户。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民生银行连续关停三家信用卡分中心,分别为华北分中心、东北分中心、华中分中心。这一系列举动,似乎预示着民生银行信用卡要大“撤退”了。
3
零售对公双线受挫要靠小微业务突围
信用卡业务停滞不前,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承压。自2020年以来,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逐年递减,分别为711.81亿元、704.08亿元、649.92亿元、623.24亿元,2024年直接降至548.97亿元,利润由2023年的210.90亿元降至116.08亿元。
民生银行对公业务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收入683.46亿元,比2023年减少了近40亿元。
对公业务困境出现在了大公司贷款上,近年来民生银行接连受到泛海控股、恒大集团、东方集团等大型民营巨头“暴雷”冲击。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是76.94亿元,泛海系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恒大集团的贷款余额为91亿元。
零售对公大公司贷款双线受挫后,民生银行将目光转型小微业务。实际上,民生银行早年间正是凭借小微业务崛起。2008年前后,民生银行确立了聚焦小微金融的发展策略,凭借“一圈一链”独特的批量获客模式,小微贷款规模迅速增长,2009年至2012年,其小微贷款余额从不足500亿爆发式增长到3169.51亿,短短3年时间增长了5倍以上。
不过,2014年,当力推小微金融的“功臣”董文标离任,由洪崎接管了民生银行董事长职位后,其就迅速转向了零售,重点发力消费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近两年在零售和房地产上受挫后,民生银行似乎又想回到曾经的成功路径。2024年3月份新行长王晓永到任后便重新提出了“把中小业务作为公司条线“一号工程”的目标”。(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