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5月22日,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苏州举行。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十年成果总结及未来展望。他指出,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年,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部完成,部分目标甚至超额完成。未来十年将会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更激动人心的新阶段,行业会迎来工业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对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升级重塑。
十年目标全部完成,走出“中国路径”
2015年,我国启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划,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2025年基本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年,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部完成。”余晓晖表示,过去十年,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政策体系设计、功能体系建设、应用验证推广和技术产业创新等方面走出“中国路径”、形成“中国方案”、塑造“中国品牌”,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共性方法,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过去十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体系也经历了两大深刻变化,一是从关注单系统单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转换到关注体系化的数字化和全链条数字协同能力;二是从关注系统、设备能力扩展到关注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和智能优化。基于此,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纵向、横向、端到端深度互联,并打通数据链,实现数据驱动与行业机理相结合的智能优化范式。
从产业发展成效来看,工业数字化和生产率水平显著提升。工业数字经济占数字经济明显上升,由2017年17.3%提升至2023年23.3%;工业数字化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数字技术对工业效率的提升超越服务业,2017-2023年提升1.17倍;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生产率贡献逐年攀升,2017-2022年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平均提升8.8个百分点。
同时,行业以5G为突破口,业界通过工业无线(5G)、工业以太网(TSN)、边缘计算、信息模型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实现工业生产要素和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连接,带动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工业5G国产模组全球占比超80%,工业5G网关全球占比近50%,工业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97%以上的地级行政区。我国建设1.85万个工业5G项目,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5G在制造业、采矿、电力、港口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三类行业规模化推广路径:一是总结提炼行业共性场景,从场景切入加速应用规模化普及;二是推动龙头企业能力外溢,牵引中小企业共同实现转型升级;三是发挥平台资源汇聚作用,支撑产业链资源进行深度协同。
“十年前我们讲数据驱动,大家还没有那么强的共识。但是到了今天,大家已经非常接受数据驱动的制造模式变革和产业融合创新。”余晓晖称,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生命周期、价值全链条数据,驱动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商业逻辑的创新变革,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5万亿,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
此外,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还探索形成自主安全的物联世界数字身份体系,目前已进入从建到用的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基于“49家双跨+237家特色型+57家专业型平台体系”,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发展路径,全球化布局初见成效;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走深向实,国家、省、企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新十年工业智能加速全链条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变量,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从数据连接转向智能涌现,驱动制造业从”数据洞察“的浅层次专用智能迈向“自主智能”的深层次智能。
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推进工业互联网迈向发展新阶段,工业互联网为工业人工智能提供了所必须的数据沉淀基础、场景数字化条件和算力等数字底座。事实上,大模型所依赖的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几年内趋于耗尽,但仍难以形成面向生产领域复杂推理决策能力,我国庞大的工业场景优势和数据资源潜能有可能推动形成工业领域等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现,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进一步突破。
余晓晖指出,工业智能目前以展现出巨大变革潜力,小模型解决质量、设备等具体问题,场景仍在深化;大模型在知识管理问答内容生成场景初探。未来,垂类大模型将驱动任务规划和创新生成,小模型解决高实时性、高精度的细分场景具体任务,通过大小模型协同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加速全链条变革。
同时,以5G/5G-A/6G、TSN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将重塑工业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即融合OT、CT、IT、DT,构筑“控-网-算一体化”的融合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智能化技术工具体系也将深度重构,形成“层级扁平化、能力集成化、决策智能化的技术工具体系,如软件深度内嵌A1助手驱动高效精准决策;具身智能装备实现主动感知和自主操作。
此外,未来工厂也将迎来制造和创新模式的变革,在制造模式方面,工厂将无缝集成数字李生、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技术,结合人类监督进化为一个自主高效、零缺陷、敏捷柔性的超自动化生产系统。在创新模式方面,产业创新将从基于经验和试验的创新,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自主、敏捷创新范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