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截至 2024 年末,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2.0%。与之相随的,是老年群体在居民存款中的重要占比。由于老年人收入稳定且消费需求相对较低,多年来积累下了可观的储蓄,这些存款构成了家庭财富的重要部分。然而,当老人突然离世,围绕其存款的继承问题,却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且棘手的状况。
以往,家属前往银行办理已故老人存款的取款手续时,常常陷入与银行僵持的局面。根据旧规定,免公证取款限额仅为 1 万元。一旦死者存款超过这个数额,继承人就不得不前往公证处办理公证。可别小看这公证环节,其手续费可不低,通常按照遗产价值的 1 - 2% 收取,最低也得三百元。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
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这一规定,实则有着深层次的考量。过去,一些老人生前未对财产进行公证,在其突然离世后,单个子女可能先一步前往银行提取存款。而后续其他子女知晓后,便会因遗产继承权问题与银行产生纠纷,甚至大闹银行。为了避免此类不必要的麻烦,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金融监管部门无奈之下出台了 1 万元以上需公证取款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却给众多合法继承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取款流程繁琐、成本高昂,成为他们难以言说的痛。
就在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央行携手推出了一项暖人心的新政策。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免公证提取限额大幅提升至 5 万元。这一调整意义重大,意味着只要死者的存款在 5 万元以内,继承人只需携带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身份证等相关材料,便可直接前往银行取现,无需再出示公证书。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继承人的取款流程,让他们能更便捷地继承遗产。同时,对于银行柜台而言,也减轻了审核公证书等繁琐的工作量,显著提高了办事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死者存款超过 5 万元的情况,也并非只有公证一条路可走。若继承人知晓死者的存款账号和密码,不妨利用现代科技,直接下载该银行的 APP 并登录,通过转账功能将死者的存款转至自己账户,轻松避开公证环节。若死者存款金额虽超 5 万元但不算特别巨大,继承人还可巧用银行 ATM 机。目前,ATM 机每日取款上限为 2 万元,继承人可分几天逐步将账上资金取完。
当然,若死者突然离世,家属对其存款信息一无所知,那也只能带上相关证明材料,前往附近银行逐一查询。一般情况下,银行会提供死者去世前后六个月的账户明细,助力继承人获取更多存款信息。在此,也温馨建议老年人,为避免身后麻烦,最好将自己存款的详细信息告知信得过的配偶、子女或亲属。
银行取钱新规的实施,为解决死者存款继承难题带来了曙光。但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政策保障,家庭内部的信息沟通与财产规划同样至关重要。比如,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尽早立遗嘱,清晰明确地分配好自己的财产,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因财产继承产生纠纷,又能确保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让财产传承更加顺畅。此外,新规在农村地区的执行难度较大,信息普及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这一惠民政策惠及每一位民众。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新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解决民众在存款继承取款方面的困扰。同时,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重视财产规划与沟通,让财富传承更加有序、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