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中美供应链博弈,结局似乎已注定。美国祭出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逐单审批,看似精准打击,实则黔驴技穷,而中国稀土资源的精准管控,则是一记教科书般的“精准点穴”,最终让美国先露怯。
一、美国“逐单审批”:徒有其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商务部对三星、台积电和SK海力士实施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逐单审批政策,表面上看,是精准卡脖子,企图延缓中国芯片产业升级。然而,这招“软刀子”却收效甚微。虽然审批流程增加了芯片设备出口到中国的难度,但日本、荷兰等国已跃跃欲试,准备填补市场空白,尽管价格可能略高,但绕道运输并非不可能。这种做法,既未能有效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反倒损害了自身芯片设备制造商的利益,ASML和应用材料公司去年因失去中国市场已损失28亿美元,可谓得不偿失。台积电甚至不得不寻求韩国政府的斡旋,ASML也暗中为中国客户提供技术适配方案,足见其无奈。
二、中国稀土管控:资源垄断,精准打击,主动权牢牢掌握
反观中国,对稀土资源的管控堪称精准打击的典范。今年6月,中国商务部仅向美国车企发放了半年的临时许可证,巧妙地避开了军用领域,精准实现了“民用放水、军工断粮”的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立了全流程稀土追溯系统,从矿山开采到出口,每一克稀土都处于监控之下,有效防止了任何规避管控的行为。韩国企业试图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洛马)偷偷转卖稀土的企图,最终也未能逃过中国溯源系统的“法眼”。 这与美国对半导体设备的审批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缺乏有效执行力,而中国稀土管控的压制力则远超前者。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不断提升稀土产业链的竞争力。中芯国际专注于28纳米成熟制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能集群;华为的昇腾AI芯片性能则直追英伟达A100,国产替代的步伐越走越快。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禁运措施的效果。
三、供应链博弈:持久战的胜利者
这场中美博弈,已从单纯的技术竞争升级为供应链的持久战。美国试图通过“钝刀子割肉”的方式,拖慢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这对自身企业也造成了伤害。与中国稀土企业相比,美国的芯片设备厂商更难以控制,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服从美国的政策。
而中国手里握有一张王牌——全面禁止稀土民用出口。一旦撕破脸,国内产业链完全可以消化产能,而美国电动汽车和军工行业则可能面临瘫痪。美国白宫经济顾问私下承认关键稀土短缺,五角大楼因钐钴磁体断供每天损失2.3亿美元,这直接导致特朗普政府急于寻求谈判。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过对欧洲车企开绿灯,而限制美国通用汽车的策略,有效地分化了西方阵营,并牢牢掌握了稀土的定价权。这“拉欧打美”的手段,更是体现了中国在博弈中的高明之处。例如,德国大众公司积极配合提供全流程数据,而美国通用汽车的库存却仅剩三周。
四、美国先露怯,博弈的终局
特朗普政府急于寻求谈判,表明美国已经先露怯。这场博弈的关键在于谁更“耗得起”。美国的技术霸权依赖全球合作,而中国则依靠资源垄断和全产业链优势。对中国而言,禁运芯片设备最多只会减缓发展速度,而稀土断供则可能直接致命地打击美国军工产业。华尔街和五角大楼对此都心知肚明。
下一步,美国很可能会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毕竟F-35战机的生产线比打压华为更为重要。然而,中国的手中仍握有许多牌,美国新的设备审批规定能否长久有效,还有待观察。
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谁掌握着对方的命门。而这一次,中国凭借稀土资源,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牌,让美国陷入了被动。最终的赢家,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