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产放开进口,这一举措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海鲜盒”。曾经因核污染等问题而备受争议的日本水产品,如今将大量涌入市场。这意味着消费者将面临着难以辨别其是否受到核污染的风险,食品安全隐患陡然增加。那些曾经被严格限制进口的日本海鲜,如今可能会出现在各个餐桌上,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不得不担忧自身的健康。这一变化无疑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也让人们对未来的饮食安全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不要温和地,题图来自:AI生成
时隔近两年,中国内地再度部分放开日本水产品进口了。6月29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宣布恢复除福岛等10个都县以外的日本水产品进口,当然前提是日方提供符合要求的放射性物质检测报告、卫生证明、产地证书等材料,并完成出口商的注册手续。虽然十都县仍被列为“高风险”区域,但37个道府县的产品已经重新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门票”,这可说是一场“局部解封”。
被排除在本轮解禁名单之外的十个都县,包括福岛、东京、千叶、埼玉、茨城、群马、栃木、长野、新潟和宫城,基本涵盖了日本东北及关东区域中曾因核事故而备受争议的地区。而解禁区域中如北海道、青森、长崎等传统海产重镇,则终于看到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曙光。也就是说,能卖的还不能全卖,要卖的还得合规卖。
从政策表态来看,中国方面的基本态度是“门可开,但检不可松”。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6月30日的记者会上强调,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进口,但中国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立场并未改变,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将“立即采取必要的进口限制措施”。
与内地同步响应的还有香港,宣布解除部分日本水产品禁令,但澳门则选择继续维持原有限制。澳门市政署明确表示将继续禁止上述十都县的相关食品、海盐、海藻、乳制品、鸡蛋等进口,并联合海关持续开展入境查验、店铺巡查、抽检检测等一整套“封锁式管理”,确保相关产品无法“绕道入澳”。截至6月22日,澳门已对19.3万件日本食品样本进行了携带式放射性检测,对约3700件样本进行了放射性核素检测,均未发现异常。
中国此次部分恢复日本水产进口,时间点颇有讲究。一方面,这是中日双方在5月下旬就“重启程序”达成一致后不到一个月内的迅速落地,表明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恰逢中国与美国新一轮博弈加剧之际。在对外政策愈发多维而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可能有意在区域关系层面做出某种“缓和姿态”。换句话说,在与美国“较劲”的同时,北京并不想与东京“一刀两断”,相反还可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稳住周边国家关系,以减轻外部压力。
这次的放开既是对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情绪的适度回应,也是在不彻底撕破外交面子的前提下,为中日经贸关系留下一条回旋通道。而且,对于日本而言,这意味着一个重要出口市场的局部回暖,但也不容盲目乐观。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水产品总额达5亿美元,而2024年仅剩下区区10万美元。
更现实的是,两年多时间里,国内消费者对“日本海鲜”的认知和情绪已发生显著变化,曾经“进口即高端”的光环被层层质疑所取代;价格昂贵、安全性不明、替代品增多,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日本水产品重返中国市场的三道难关。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在为市场恢复做出努力。政府及渔业团体试图通过加强透明度、公开第三方检测结果、强化出口证书等方式重塑信任。然而,即便如此,在舆论长期负面烘托之下,“放射性”三个字的心理阴影并非轻易能够抹去。
此外,也不得不提到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变量——汇率。目前日元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中国进口商而言无疑意味着采购成本相对降低;但由于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回暖,即使价格具备优势,如果消费者信心不足,需求依然难以释放。因此,在“便宜”和“放心”之间,日本海产想要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心,还得下更多苦工。
总而言之,这场日本水产“重返中国”的进程,不是一段干脆利落的商贸谈判,而更像是一场情绪复杂、节奏缓慢的政治协商和信任重建。对日本来说,解禁固然是好消息,但它的后续发展仍需各方小心经营。渔民盼望的是销路重开,消费者关注的是舌尖安全,监管机构要确保万无一失,政治层面还需谨慎拿捏分寸。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海鲜的出口争夺战,更是一场关于规则、信任与现实的多维交锋。
未来如何?可以乐观,但不能盲目。谨慎中前行,理性中复苏,也许才是这场“海鲜外交”真正要走的路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不要温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