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正在进行对欧洲的一周访问,期间中方对欧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难道中欧贸易谈判已经破裂?近日,王毅外长的欧洲之行尚未结束,但在7月5日,央视网报道了中国商务部的一项最新声明,宣称根据《反倾销条例》的相关条款,对欧盟出口的白兰地征收最高达34.9%的反倾销关税,期限为五年。这是否意味着中欧之间的贸易谈判已经失败呢?
王毅外长此访原本是希望缓和中欧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然而,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的言论却显示出双方谈判进程并不如预期顺利。卡拉斯作为欧盟的外长,向中方提出了三个明确要求:首先,希望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其次,要求中国解除稀土出口限制;最后,希望中国能提出一个方案,以重塑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而在会谈前,一名欧盟官员还向中国施加了压力,要求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与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Ravit Baer)的言论十分相似,显然是在试图对中国施加道德上的压力。
面对这种来自欧盟的强硬态度,王毅外长作出了直截了当的回应:他表示,欧洲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无论是现在、未来还是过去,都并不是由中国所引发的。简单来说,王毅的意思是,欧盟如今的困境完全是由于其自身的决定和政策,与中国并无太大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一部分国家希望加深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而另一部分国家则仍在推动“对华强硬”政策,这种立场的分裂使得欧盟在对华政策上难以达成一致。自古以来,中国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讲求“先礼后兵”的原则。这次针对欧盟白兰地的征税,显然是对欧盟对华贸易壁垒的一次强有力回应。根据法国干邑行业管理局的预测,一旦中国施行反倾销关税,法国对华的白兰地出口量可能会骤降70%。
尽管中方采取了反制措施,但仍为欧盟留出了免税的空间,允许主要的干邑白兰地生产商免除高额关税。近年来,欧盟在对华经济战略上摇摆不定。一方面,中国和欧盟是彼此的重要经济伙伴,预计到2024年,中国将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其第三大出口市场;另一方面,欧盟又致力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担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会侵占本地市场,进而对本土制造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经济增长缓慢。
此外,欧盟如今还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即与美国的关税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已经停滞多年,双方在数字税和农业补贴等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如果欧盟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势必将进一步打击欧盟经济。
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猛烈冲击全球之际,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逃避这种影响,只是早晚问题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实际上可以选择与中国改善关系,共同应对来自美国的关税压力。如果欧盟能够停止对中国的不合理指责,并取消对中国电动车、光伏产业等领域的不平等待遇,中方自然愿意通过对话来解决分歧。
王毅外长在会谈中强调中欧之间不是对手,不能因为分歧就寻求对抗,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面对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如果欧盟一味限制中国的进口,设立贸易壁垒,最终只会导致自身经济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