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相关报告)
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理论上应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和内需动力。然而,近年来中国消费增长乏力,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14亿人,为何拉动不了消费?
本文将从多维度分析中国消费不足的原因,包括消费倾向低居民负债与房价压力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消费文化与习惯等方面。
一.中国消费不足的现状与衡量
1. 消费不足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要分析中国消费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消费不足"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衡量消费不足:
消费率:即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根据世界银行和各国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7.2%,比38个国家平均水平53.8%低16.6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5.64%,而一般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为80%左右,表明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下图是38个国家消费对比
消费增速:中国消费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而历史上很多年消费增速从未低于8%。2024年北京和上海的消费增速分别下降了14.1%和1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与经济增长形成反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均明显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
2. 消费增速放缓的具体表现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消费增速也出现了明显放缓。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9.0%。然而,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3.5%,远低于历史上多年消费增速不低于8%的水平。
这种消费增速放缓与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反差,表明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待增强。同时,消费增速放缓也影响了就业和企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
二.中国消费不足的多维度原因分析
1. 消费倾向低:核心问题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为62%,而38国平均为92.3%,2024年,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3%,与2023年持平,但低于2017-2019年的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倾向低是中国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主要是消费倾向低,而非居民收入比重低,不是没钱,就是不花。虽然中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并不低(中国60%VS38国平均58.2%),但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消费倾向低意味着即使居民收入增加,也不会完全转化为消费,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这不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消费倾向低也反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以及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
2. 居民负债与房价压力
高房价是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房价导致居民高负债,抗风险能力下降,没有能力消费。据统计,中国城市居民的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137.9%,高于美国的90%,也高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房地产占家庭财富的50-60%,是家庭资产负债表中最大的单一组成部分。据摩根大通经济研究估计,房价每下跌10%,将拖累家庭实际消费增长下降约1.5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
此外,据预测,2025年中国负债人口将达4亿,其中房贷占比超60%,成为最大负债项。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尤其突出,其债务收入比高达151.3%,为所有群体中的最高值。高负债率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财务压力,也限制了其消费能力和意愿。
3. 收入分配不均与预防性储蓄
收入分配不均是中国消费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2021年,高收入组的总收入占中国收入总数的46%,而低收入户的占比仅为4.5%。这种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消费不足,因为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群体。
研究表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而高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收入增加的大部分会被用于购买消费品。因此,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总体消费率下降。
同时,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这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居民对未来收入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强也是导致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之一。预防性储蓄增加了居民的储蓄率,降低了消费率,进一步加剧了消费不足的问题。
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经济风险,提高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从而增强消费信心。
然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社保个人与企业合计缴费率约40%;而美国的社会保障税个人与企业各6.2%,合计12.4%。中国较高的社保缴费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减少了可用于消费的收入。
此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全面,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居民仍需承担较大比例的费用,这增加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了消费倾向。
5. 消费文化与习惯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源于儒家文化,强调勤俭节约注重积累和传承。而美国的消费观念则受到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强调享受生活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消费。
中国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习惯于先攒钱后消费,量入为出;西方人则是先消费后还贷,超前消费,寅吃卯粮。中国古代以农耕社会为主,大部分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勤俭持家思想。
这种消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低于西方国家,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也不会完全转化为消费,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储蓄。这种消费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是中国消费不足的长期因素之一。
三.不同人群和地区的消费差异
1. 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差异
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对食品等生存型的消费品支出弹性随收入增加依次递减,对改善生活和发展类的消费品呈递增趋势。
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而高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收入增加的大部分会被用于购买消费品。这表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对促进消费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量30%的中等收入群体贡献了近50%的居民消费支出,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预计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将超50%,在整个居民消费中的贡献率将更高。
2. 不同代际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差异
中国消费者可分为不同世代:Z世代Y世代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他们在购物娱乐健康教育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数据和行为。
特别是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其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迁。中国Z世代冲动消费的比例在全球首屈一指,47%的受访者表示会随性购买,比中国千禧一代高5个百分点,比中国X世代高10个百分点。
Z世代消费者不再屈从于平台制定的规则,保持理性节制,避免情绪化消费行为;购物与社交深度绑定,热衷于"种草"也热衷于被"种草"。56.6%的Z世代受访者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养生保健产品的购买;在线下渠道中,有17.9%的受访者会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这些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表明,年轻一代正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其消费特点和偏好对总体消费趋势有重要影响。
3. 城乡和区域消费差异
从区域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绝对差异均呈现逐步缩小或波动缩小趋势,但中部地区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这表明中国区域消费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但总体趋势是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中西部地区消费展现出三大鲜明趋势:消费偏好持续升级人口流动方向转变区域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这些趋势表明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但居民收入内部差距仍然显著。这种城乡收入差距也导致了城乡消费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
四.国际比较:消费率差异与经验借鉴
1. 中美日消费结构对比
从消费结构看,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约为46%,低于美国(68.5%)法国(57.8%)日本(57.7%)德国(51.3%)等发达经济体。
中国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后,按照国际经验已经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过渡阶段。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从1万美元迈向3万美元的过程中,服务消费占比会显著提高。
这表明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空间,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进入常态化更新阶段,居民扩大消费的最大空间在于服务消费。
2. 国际提升消费率的成功经验
通过梳理美日消费升级路径与政策实践,可以探讨中国如何突破结构性制约,以服务消费为突破口。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经验表明,服务消费代表着消费升级的最终趋势,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是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促进消费增长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环境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特别是,美日两国在发展服务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五.数字化转型对消费的影响
1. 数字化消费的新趋势
数字消费是互联网消费的升级,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带来了新变化。数字经济可以赋能消费升级,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在科技赋能和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中国数字化消费快速增长数字化赋能传统消费领域数字内容消费不断拓展与延伸下沉市场数字化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新生代消费群体崛起。这些趋势表明数字化正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2. 数字化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影响
数字化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差异化影响。56.6%的Z世代受访者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养生保健产品的购买;在线下渠道中,有17.9%的受访者会选择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中国消费者置身于一个技术更迭人口变化和新消费行为层出不穷的前沿市场。这种数字化转型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消费渠道和方式,但也加剧了数字鸿沟,一些老年群体和农村地区居民可能难以充分享受数字化带来的消费便利。
六.未来中国消费趋势预测
1. 消费结构升级方向
中国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进入常态化更新阶段,居民扩大消费的最大空间在于服务消费。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有望超过2万元,表明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进入常态化更新阶段,居民扩大消费的最大空间在于服务消费。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 超过 1 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 GDP超过 1.5 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1.3 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这一特点目前在部分一线城市已有充分体现。
2. 消费增长潜力评估
预计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将超50%,这将为消费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较强,消费意愿较高,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消费占比将逐步提高,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
消费不足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问题,涉及消费倾向低居民负债与房价压力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消费文化与习惯等多个方面。不同收入群体不同代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消费差异,这进一步复杂化了消费不足的问题。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服务消费占比也低于国际水平,表明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仍有较大空间。
数字化转型为促进消费提供了新机遇,但也加剧了数字鸿沟。未来中国消费增长潜力巨大,特别是服务消费将成为主要增长点,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将为消费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新世代、新需求、新消费
高净值人群消费心态及行为研究报告2025
中国消费的困境和破局
2025年新消费品牌产品创新趋势与用户需求洞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