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破迷雾见真章!
作者:翊铭
编辑:闻道
风品:可乐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时隔5个月,天赐材料与永太科技间的技术窃密纠纷有了新进展。
7月2日,天赐材料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李胜、永太科技及其控股子公司邵武永太、何人宝等12个被告侵犯商业秘密,索赔额总计8.87亿元。目前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此案。
仅一天后,永太科技方面便做出强硬回复,坚决否认侵权指控,声称涉事产线技术完全由其自主研发,还以名誉受损为由对天赐材料发起“反攻”。
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强关注。身处新兴赛道,锂电材料业强竞争高门槛,技术优势与市场份额息息相关。伴随诉讼拉锯战,最终成败或对两企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仅疑问,何以至此?两巨头互撕背后,暴露了各自哪些短板?又该如何营造一个竞合新生态?
1
双方“互撕” 警惕反噬效应
LAOCAI
此次公告中,天赐材料一举提出7项诉讼请求,核心诉求围绕保护其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工业化技术及相关商业秘密展开。具体请求如下:
1.要求被告一至被告十二立即停止侵害原告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工业化技术及相关设备、资料等技术秘密信息的行为。
2. 要求被告二销毁其在年产13.4万吨液体锂盐产业化项目中利用原告技术秘密建设的生产产线设备及生产工艺资料。
3.要求被告一至被告十二销毁所有承载原告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工业化技术商业秘密的专用设备、电脑、存储硬盘等存储设备,以及纸质和电子文档等工艺资料。
4. 要求被告一至被告十二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8.871亿元。
5. 要求被告一至被告十二赔偿原告为维权支付的律师费用115万元。
6. 要求被告一至被告十二在其侵权行为的《南方日报》《证券时报》上赔礼道歉,以消除不良影响。
7. 要求由被告一至被告十二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
其中一项核心是,天赐材料强调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工业化技术的研发,并建立了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和保密措施,该技术是公司核心商业秘密。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及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的证明,截至2023年10月12日,天赐材料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拥有液态六氟磷酸锂和液态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工业化技术的企业。
面对强势指控,永太科技选择了硬刚,称尚未收到相关起诉材料,并于7月3日公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永太高新已就天赐材料侵害其名誉权的行为分别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天赐材料停止侵害其商誉,并分别索赔5751.93万元和1元。两家法院已于2025年7月3日正式立案受理。
永太科技认为,公司与天赐材料均为电解液材料上市公司,生产六氟磷酸锂等主流电解液材料,双方因经营范围类似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天赐材料为达市场垄断、打压竞争对手的目的,多次对公司实施商誉诋毁等侵权行为。同时,天赐材料在无明确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两年间多次向公众散布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误导性信息,严重损害了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永太科技还特别强调,公司目前仅生产固态六氟磷酸锂产品,尚未生产销售案件所涉的液态六氟磷酸锂产品。此外,天赐材料所谓的侵权产线和技术均为公司自行研发,不存任何侵害天赐材料商业秘密的情形。
简言之,在永太科技看来,天赐材料此次提起诉讼完全出于恶意。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两企纠纷核心在于商业秘密侵权,目前谁是谁非,尚无定论。若单纯从法律角度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认定通常较复杂,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信息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否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被告是否有机会接触该商业秘密,以及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等。多数情况下这个判定会是一个漫长过程,势必耗费两方不少时间精力,最终可能拖累各自进步,需警惕反噬效应。
2
业绩承压 夯实内控篱笆
LAOCAI
公开资料显示,天赐材料为电解液龙头企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销售量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球领先,目前市占率超40%。九江天赐成立于2007年,是天赐材料核心子公司,贡献超八成营收。在液体双氟磺酰亚胺锂和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工业化技术领域具有独家性。
2024年,天赐材料营收125.18亿元,同比下降1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4.84亿元,同比下降74.40%。这是继2023年营利双降后再次双位数下滑。
好在,2025年一季度可喜回暖:营收34.89亿元,同比上升41.64%,归母净利1.5亿元,同比上升30.8%。但这也有可比基数低的考量(2024年同期营利分别降超42%、83%),若较2023年同期的43.14亿元营收、6.95亿元净利差距依然不算小。较2022年营利高峰期的51.49亿元、14.98亿元,更是判若两人、回暖路途漫漫。
在此背景下,若陷入诉讼泥潭不是加分项。实际上,早在2025年2月,天赐材料就曾披露一份《刑事判决书》公告,指控前员工犯侵犯商业秘密罪。
公告显示,被告人李胜和郑飞龙二人违反保密义务,将九江天赐的工艺技术资料披露给浙江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四个月和三年四个月,并处罚金450万元和150万元。
据界面新闻,李胜曾在2017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间担任九江天赐工艺技术总监、总工程师等要职,并签署《劳动合同》和《商业保密、竞业限制协议》。任职期间,其接触到了九江天赐液体六氟磷酸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而2021年10月,永太科技突然公告,宣布基于战略发展需要,当年6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子公司年产20000吨六氟磷酸锂及1200吨相关添加剂和50000吨氢氟酸的产业化项目”,变更为“年产13.4万吨液态锂盐产业化项目(包含6.7万吨液态六氟磷酸锂)”,投资金额与原项目基本相当。
由此,天赐材料认为,永太科技非法获取的九江天赐液体六氟磷酸锂工艺技术资料被用于该项目中。
永太科技则坚决否认侵权指控,认为案件中尚有大量事实需要进一步查明。且李胜和郑飞龙二人已提起上诉,目前案件处于二审审理阶段。有律师表示,二审法院可能会对一审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重新审查,存在被改判或发回重审的可能性。
不过,细观公告,永太科技除了表示天赐材料是为影响投标恶意诉讼、公司不存在侵害天赐材料商业秘密情形外,还澄清目前仅生产固态六氟磷酸锂产品,尚未生产销售该案件所涉的液态六氟磷酸锂产品;同时,何人宝不是上海桦置的实控人。
但据新浪财经,公司未回应液态双氟磺酰亚胺锂产品的问题。同时,根据工商信息,上海桦置实控人为方某声。永太科技2019半年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中,第十大股东同样叫方某声。另外,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1月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其申购对象中包含方某声、何人宝。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认为,液体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是天赐材料的“看家本领”,此次诉讼纠纷不管最终胜负,多少暴露出企业内控管理方面的疏忽。除了维护合法权益,如何痛定思痛、刀刃向内、风险前置,也是一道迫切思考题。
不算苛求。毕竟拉长时间看,天赐材料此前有类似前车之鉴,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其“侵害卡波技术秘密纠纷案”曾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2020年十大典型案例。
放眼行业,这也非一家之痛。2022年,宁德时代曾状告蜂巢能源,9名宁德时代前员工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被要求赔偿竞业违约金高达100万元。
3
诉讼背后的运营困境
LAOCAI
永太科技同样不轻松。
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业务涉及含氟医药、植保与新能源材料等多领域,在锂电材料方面已布局锂盐原料、锂盐、添加剂和电解液等多种产品。
2024年1月永太科技曾披露,13.4万吨液体锂盐项目(首期年产6.7万吨)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进入试生产阶段。还与宁德时代签订供货协议,计划2024年和2025年每年向后者供应不少于10万吨各型号电解液,包括双氟磺酰亚胺锂。
而此次天赐材料在诉求中明确要求,永太科技销毁所有涉及该技术的专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工艺资料。
据华夏时报,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7.93亿元,满产后预计年新增收入54亿元,年新增净利6.7亿元。2024年报显示,项目建设进度已达90.46%。
可以说,此次窃密纠纷涉及的项目,对永太科技未来发展、业绩表现影响较大。对于这场不能输的战斗,公司选择硬刚在情理中。若真败诉,相应打击不容小觑。如果诉讼持续拖延,相关产线也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永太科技坦言,目前无法预计对公司本期及期后损益的影响,最终影响需以法院生效判决为准。
深入基本面,永太科技近年业绩同样承压、甚至较天赐盈利压力更大。2021、2022年公司营利连续保持双位数增长,2022年净利达到5.54亿元。但此后两年陷入巨额亏损,2023年及2024年净利分别为-6.20亿元和-4.78亿元。
2024年的营利双增、亏额减少让外界一度看到希望,然2025年一季度又出现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下降45.7%至0.1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则亏损0.18亿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永太科技货币资金仅5.95亿元,应收账款接近12亿元。如果被认定侵权,巨额赔偿可能会冲击其整体财务结构。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锂电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电解液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经过前两年大规模扩产,产品价格震荡下行,从业者普遍处于开工率和盈利水平双低的状态。如何探索新增量、熬过这个阵痛周期,对天赐材料、永太科技都是一个严肃话题。
4
新生态启示录
LAOCAI
据GGII研报,2025年锂电池市场供需失衡风险依然存在,锂电企业淡旺季产能利用率差异显著,部分企业产能闲置问题突出。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成本控制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继续巩固领先地位,中小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简言之,赛道分化角力的下半场,越发凸显技术壁垒的重要性。想来这是天赐材料、永太科技大打侵权战的根源所在。
据财联社,202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24年全国法院在460件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其中,“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金额高达6.4亿余元,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法律对侵权行为的惩处也愈发严格。
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曾公开表示,如果锂电材料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行业内卷将难以停止。企业应注重研发和创新,而不是依赖“偷拿主义”。
整体而言,这次纠纷为涉事方乃至行业敲响警钟。企业需加强内部管控,完善保密措施,同时注重技术自创自研,避免因不正当竞争、竞品市场垄断、打压而陷入法律纠纷。行业更需正本清源、强化真正的良币效应,进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风物长宜放眼量。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解液业作为核心环节之一,长期红利诱人、仍处爆发前夜。怎样熬过当下至暗、苦练内功,这场侵权纠纷或就是一个分水岭。
如何建立健全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如何界定自研与侵权?如何防范泛用技术保护、打压竞品、市场垄断?继而探寻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天赐材料与永太科技各有考题。
破迷雾见真章,好生意贵在做好做稳,谁能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