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7月10日消息(颜翊)“钢铁侠”马斯克的SpaceX到底值多少钱?
彭博社昨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SpaceX正讨论融资及内部股份出售计划,估值约4000亿美元(C114注:现汇率约折合人民币2.87万亿)。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大概是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半年过后又增长了500亿美元。
由于采用的是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模式,所以,SpaceX可以看作是全球商业航天企业的“假想敌”。特别是在当前的地缘环境下,我们更有必要好好的拆解SpaceX在过去一年中的进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火箭制造与发射
这是SpaceX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先于国内产业生态的核心所在。
随着任务频次的加快,从Fast launch转变为Lightning launch,监管部门批复效率已经惊为天人。
SpaceX主力运载火箭猎鹰9号的发射成本进一步下探,单次发射费用已降至约5000万美元。2025年7月2日,猎鹰9号完成第281次星链专项任务,同时也是2025年的第81次发射任务。更令人瞩目的是,单枚火箭的复用次数已达29次,再次刷新纪录。
据《中国航天》研究数据显示,在低轨任务中,我国“长征二号D”的单位发射价格为2.82万元/kg。相比之下,“猎鹰9”的单位发射价格仅为0.87万元/kg,我国价格高出比例约224%。与此同时,该研究估算,随着中国的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成熟,未来成本预计将比SpaceX的“猎鹰9”便宜36%~49%。
不过,SpaceX重型可重复使用火箭——星舰的研发也取得阶段性进展。第一代星舰完成六次试飞,其中第五次实现助推器回收,第六次成功降落印度洋预定海域。进入2025年后,第二代星舰启动试飞计划,尽管面临多次失败,但SpaceX仍在不断优化设计,未来技术若成熟,发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
2,卫星平台载荷
自2019年首批星链卫星发射以来,SpaceX已部署超过7900颗在轨卫星,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的低轨互联网星座。而我国双子星之一“千帆星座”已累计发射5批次共90颗卫星,计划2025年共发射648颗卫星,另一家国网GW星座则累计完成4批次卫星发射,与星链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经过多轮迭代,当前星链主流卫星为V2 Mini版本,采用KA+E波段回程技术、Doppio双频天线,容量达96Gbps,重量则减轻至575kg,比初代V2 Mini轻22%。
不仅如此,SpaceX通过硬件迭代和星座优化不断提升体验,其计划修改第二代卫星设计,引入更大天线和相控阵技术,预计将在2026年实现千兆级网速体验,进一步缩小与地面光纤网络之间的差距。此外,第三代星链卫星的设计优化也在同步推进中。
在星间通信技术方面,2024年9月,Polaris Dawn任务成功验证了Starlink卫星间的激光链路技术,使数据传输延迟降低40%,为实现全球无缝切换打下坚实基础。而中国还未公开成熟的星间通信技术。
3,终端设备及商业运营
2024年6月,SpaceX推出了仅重2kg的Starlink Mini终端,适用于极端环境,成为户外探险和应急救援的“随身基站”。此外,农业巨头约翰迪尔推出Starlink赋能拖拉机终端,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农田精准管理,标志着星链开始向传统行业深度渗透。
实际上,Starlink的应用早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宽带,从其商业运营情况看,其服务已经广泛渗透到航空、军事、农业等多个关键领域。如SpaceX联合航空、法航等多家航司完成机载Starlink系统的部署,乘客可在高空享受100Mbps以上的网速;加拿大航空甚至宣布2025年起提供免费Wi-Fi,引发行业效仿。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7.5万艘商船安装了Starlink海事终端。
全球化布局
过去一年,Starlink在全球化布局上也进一步加速。2024年11月,FCC批准Starlink与T-Mobile提供卫星直连手机服务,普通手机可直接连接卫星发送短信,并计划于今年7月正式向公众推出。同年12月,新西兰运营商One NZ推出基于starlink的全球首个全国性覆盖的存量手机直连卫星正式服务。此外,澳大利亚Optus、加拿大Rogers、日本KDDI等多家全球各国运营商已宣布与starlink达成合作。
2025年6月,Starlink获印度监管批准,与Airtel合作,预计覆盖6亿无网络人口,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据Starlink官方统计,已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用户数突破600万。经C114估算,2024年全年,Starlink全球用户净增长近270万。
国内卫星互联网的追赶路径
通过垂直整合和技术创新,SpaceX展现了卫星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其成功构建了从火箭制造和发射、卫星平台、星载通信、终端、商业运营的卫星互联网完整产业链。而在另一边,尽管国内卫星互联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SpaceX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首先是产业链分散,协同效应不足。国内尚未形成类似SpaceX的垂直整合产业链,在火箭制造、卫星平台、通信技术、终端设备和商业运营之间缺乏高效协同,整体效率较低。其次是在火箭复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国内仍面临一定技术挑战。同时,缺乏类似Starlink的创新商业模式,商业化落地速度较慢。此外,尽管资本市场对卫星互联网充满热情,但在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面对Starlink带来的压力,国内卫星互联网应如何破局?
首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鼓励头部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集火箭发射、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终端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在火箭复用、激光通信、星载处理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在商业模式上,结合国内市场需求,挖掘适合本土的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灾害预警、偏远地区宽带覆盖等,推动卫星互联网与能源、交通、农业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与合作。应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主动融入国际生态,通过“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唯有迎难而上,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才能在全球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