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本文字数:1071,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李隽
7月10日,银行股带领上证指数再次突破3500点,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上涨2.93%,建设银行(601939.SH)上升0.51%,盘中一度创出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复苏预期增强缓解了对银行资产质量担忧,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息差下降幅度并不多,而长期资金入市则推动了股价上涨,展望未来行情,预计其他高股息股票将会有一定的轮动效应。
港股100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银行股行情的上涨主要受到多重因素驱动,即便在业绩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仍有其独特的基本面支撑。首先,随着经济复苏预期的增强,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担忧有所缓解,不良贷款率有望得到控制甚至下降。其次,“国家队”流动性支持以及中长期资金如保险资金的持续流入,为银行股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面支撑。此外,公募基金改革带来的银行仓位配置增加,也推动了股价上行。
余丰慧认为,其他高股息股票方面的轮动机会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倾向于寻找稳定的现金流来源,高股息股票因此成为理想选择。银行股因其相对较高的股息收益率,在这一趋势中占据有利位置。不过,随着更多资金追逐这类资产,其他同样具有稳健分红记录且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板块,例如公用事业、消费品行业中的蓝筹股等,也可能迎来轮动机会。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各行业的基本面变化及市场情绪,以捕捉最佳的投资时机。
奶酪基金投资经理潘俊表示,银行股行情呈现明显的估值修复与资金驱动特征,尽管行业面临营收微降压力,但盈利稳定性和资金配置需求支撑了股价表现。银行股从传统顺周期转向弱周期,股息率稳定在5%左右,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环境下吸引力凸显,险资在资产荒背景下持续增持高股息标的。此外,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缩小业绩偏离度,推动低估值银行股配置比例提升,预计增量资金将持续流入。当前银行股行情本质是“低估值+确定性”的双重溢价,在资产荒延续背景下,板块仍具配置价值,但需警惕经济超预期复苏带来的风格切换风险。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表示,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从过往的“去财政化、市场化、打破刚兑”的“顺周期”模式,逐渐转变到新模式,具有“弱周期”的特征:银行息差下行预计慢于无风险利率,资产质量呈现弱周期性,得益于财政与银行关联度增强、底层核心资产有兜底、新生零售风险可控、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化解风险、银行股息率持续性强;如果无风险利率下行,银行稳健的股息持续有吸引力,经济弱复苏大背景下,优质资产较少,且债券利率震荡下行,资产荒增强银行股吸引力。
微信编辑| 小羊
上一篇:海马云赴港IPO:云游戏实时云渲染服务 GPUaaS 提供商 面临盈利与客户集中度双重挑战
下一篇:招商蛇口上半年销售额888.94亿元,此前一次性裁撤五大区域公司 招商蛇口一季度营业收入约188亿元 招商蛇口2025年营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