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靠进口?谁在“收割”中国粮 中国90左右的大豆依赖进口 国内90%小麦进口
创始人
2025-07-16 10:22:50


作 者:正风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国产收割机,略显尴尬

每到农忙时节,看着那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麦田中,那一排排小麦被整齐地切割、脱粒,还有那一座座被填得满满当当的粮仓,任谁都会被这丰收的美景所陶醉。

但在陶醉的同时,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一番,心头或许就会涌上一种揪心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会看到,田野上的那些收割机,很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进口机”。

没错,在广袤的田野中,在金黄麦浪的背后,一场“国产VS进口”的农机暗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略显尴尬的是,直至今日,国产农机似乎并未取得绝对领先的口碑优势,一些评价反而还比较刺耳。

单以收割机为例,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农户的真实反馈:

“宁愿买二手进口的,也不买全新国产的。”

“我们村一台久保田就够了,质量没的说,国产的要准备两台,因为经常坏。”

“国产收割机可以‘做一休三’,进口的想休息一天都不行。”

不得不说,从国内收割机市场来看,农户们大多还是偏爱日本品牌久保田和洋马,一些种粮大户在雇佣收割机时,甚至点名要久保田,国产品牌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也使得一些收割机机主宁愿花20多万买日本产的久保田,也不愿买10多万元的国产收割机。

客观来讲,上述对于国产收割机的评价倒也并非农户们的一面之词。最近,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苑严伟在接受《经济日报》访谈时也直言:

“国产大型高端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滞后,作业效能和可靠性较低。农机有效供应不足,丘陵山区、果蔬林茶桑草菌等特色农业、设施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率仅50%左右。”

与国外农机相比,国产农机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没能赢得中国农户的青睐?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农户宁愿加价买进口机,也不买更便宜的国产机?农业生产这样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饭碗的领域,如果常年被“洋机”占据着,似乎也不是一个好的迹象。

一番探究下来,我们发现,这背后存在三个维度的问题。

二、3大短板成最大掣肘

先来聊聊为什么中国农户偏爱进口收割机。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锋德“一大一小一高质”的概括很有代表性。

一大,指的是高端智能大马力农机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小,指的是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尚没有取得完全突破,特色农业生产所需农机装备还有欠缺;一高质,指的是农机装备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这“一大一小一高质”可以说是中国农户青睐进口收割机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从农户们的视角来看,这几个短板直接导致他们在使用国产收割机时会面临三个维度的难题:

1.可靠性维度

于农户而言,收割机最主要的使用时段就是农作物成熟的那一两个月,对部分地区的农户而言,一年里能赚到钱的日子可能也只有这一两个月。所以,机器的稳定可靠是他们的一个基本需求,不能动不动就出故障,更不能返厂维修,否则会耽误整个农忙季节。

目前来看,多数国产收割机承诺无故障运行30小时,而久保田则号称能够达到200小时无故障运行。这一数字或许有所夸张,但久保田的机器能够做到“人歇机不停”,几乎不需要停机维修的确是业界共识,对比之下,国产收割机自然显得相形见绌。

在这一问题上,《半月谈》此前也做过相关报道,其中一段表述写得很真实,直接反映出了农户们使用国产收割机时的头疼问题:

备耕时节,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正在忙着检修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合作社负责人卢伟指着一台大型收割机说,这台国产收割机在地里干几天活就得修一次,而进口大型收割机1年维修1次。

“国产农机便宜但不抗造”是一些种粮大户的共识。有的国产品牌农机变速箱、后桥、液压系统等故障率高,一到作业季,就3天一小修、5天一大修,每年维修农机的成本很高。吉林省四平市种粮大户张帅说:“有的国产大型收割机每年都大修1次,要花1万多元。

2.适应性维度

国产农机的适应性也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问题。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此前就谈到,我国农机有65个大类、近4000种,如稻麦轮作就涵盖38道工序、十几个学科,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行距规格不一,各敲各锣、各打各鼓,缺少标准化,施肥、打药、收割等环节浪费较大。

的确,从作物种类的适应性来看,国产收割机大多设计针对特定作物,如小麦或水稻。进口收割机则不同,它们通常能适应小麦、水稻、玉米甚至棉花等多种作物的收割,这种“一机多用”的能力,显然更符合多作物种植的农户需求。

此外,一些作物在遇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后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情况,这个时候作物密集重叠,机械收割很容易出现漏割、碾压等问题。大部分国产收割机收割不了倒伏的作物,而久保田则可以有效应对作物倒伏或半倒伏的情况。

3.损耗率维度

此外,损耗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收割过程中,如果机器对作物的损耗大,无疑是对农户劳作的一种浪费。

《农机科技推广》此前曾报道过这样一组数据,折射了国产收割机高损耗的现实问题:“夏季小麦机械收割时抛撒情况严重,有些地方一般情况下抛撒在35kg-60kg,严重的田块达到75kg左右,平均每亩机收时抛粮42.36公斤。”

按照这一数据,若以高产田块小麦亩产500公斤计算,实际丢损率高达8.47%。而进口机器如久保田的损耗率则通常控制在3%至5%之间,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农户的收益。

了解了上述内容后,相信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农户会偏爱进口收割机了。显然,如果考虑到可靠性、适应性和损耗率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成本,国产收割机的价格优势就不是那么令人心动了。

三、中国农机怎么了?

进一步来看,其实不只收割机,在高端农机领域,进口品牌长期占据着我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2021年,《经济日报》曾报道,25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机中,进口农机占90%以上。农机市场透露出农机企业大而不强,大型高端农机产品供给不足,高端市场被进口农机垄断的迹象。

回顾中国农机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充满艰辛与探索的奋斗史。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就将拖拉机行业作为发展重点。1958年,东方红拖拉机诞生,这是中国农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此后,国产农机不断发展,逐步满足国内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农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技术、产量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为什么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端农机领域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呢?该如何破局呢?

1.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积累与研发投入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曾指出:

目前我国高水平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缺乏基础数据和模型,高压共轨、高效传动、种管收作业、高精度传感、高质智控等效率、可靠性等技术实现是国外领先水平的50%左右;

我国高端农机装备高性能零部件还依赖进口,高性能液压系统、精密排种器、打捆机打结器、高端专用传感器智能控制元器件等零部件主要靠进口,目前的对外依存度仍高达90%......

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国农机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但与欧美等农机制造强国相比,技术积累上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国外一些知名农机企业,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拥有百年技术沉淀,在材料学、机械电子、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入研究,为其农机产品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我国农机企业在早期,更多是模仿生产,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速度较慢,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正如吉林省农机研究院副院长罗罡所言,我国有农机企业数千家,小而散现象突出,科研投入分散,强度也不够。而发达国家农机生产则通常集中在几家,实力较强,例如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一年的科研经费投入达25亿美元。

2.制造工艺与材料很重要

在制造工艺与材料方面,国产农机与进口农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整体来看,进口农机零部件加工精度高,装配工艺严谨,确保了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国产农机在制造过程中,部分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不够,装配工艺不够精细,进而影响了整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材料选择上,国外先进农机零部件采用的材料往往具有更高的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够适应恶劣的作业环境和长时间的使用。而国内部分零部件使用的材料质量相对较低,容易出现磨损、变形等问题。

以对播种精准度和均匀度起关键作用的精密排种器为例,国外的精密排种器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改进,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播种,确保种子在田间的分布均匀,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吉林省农机研究院耕作机械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宏刚提到,国外排种器部件经过17道冲压工序,材料特殊,加工难度大,里面的1个小弹簧使用几十万次不会变形,而国内制造的往往1年就得换。

3.农机的发展也十分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整体提高

此外,农业机械的基础研究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的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提高。

例如,《半月谈》曾报道,《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仅在2009年出版1次,只有2册,至今仍缺少农业物料、农机材料、农机设计等关键理论。在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院长付君看来,自主设计理论缺失,导致技术创新难度巨大,这个难度远超其他机械装备领域。

进一步来看,农业机械基础研究的突破和进展与农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专业的师资力量还略有欠缺。

据了解,20世纪末,全国高校学科目录调整,农机专业成为工学大类“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农机院校纷纷更名、撤并,农机人才培养规模渐趋萎缩。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缺乏专业的农机人才,使得我国农机行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缺乏后劲。

4.与其它产业一样,产业配套与集聚度十分关键

中国有很多产业带,一个地方一个产业,比如佛山的家电、家居产业,菏泽的牡丹产业等,都有非常高的产业配套和集聚度。目前来看,我国农机产业一定程度上存在集聚度低,产业链不健全、欠协同的问题。

以东北地区为例,虽然是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的主要市场,像四平市集聚了3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但产业配套企业主要在南方,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这就导致生产成本和科研成本都很高。

四平市工信局副局长张铁志就曾提到,“一个零部件,在南方买15元,在本地买要40元。一块铁板本地企业切割下一个大圆后就废了,如果产业集中,边角余料还可以利用,成本就降下来了。”

当下,我国农机装备行业虽然在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衔接、大中小企业配套建设方面已有所突破,但与农机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的现象依然存在。

具体来看,一些整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大而全,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而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做到专业化发展,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制约了整个农机产业的发展。

四、中国制造,正奋起直追

通过以上内容不难发现,与国外一些品牌的农机相比,国产农机确实存在着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产品可靠性等多方面的差距。且这些差距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研发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薄弱以及产业协同问题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无需妄自菲薄,中国农机行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同样不容小觑。农机保有量的增加、产品种类的丰富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都为农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并支持智慧农业的发展。包括今年3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市场推广等多方面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在外界看来,这些部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提升国产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将为农业机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来看,诸多中国企业也在农机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例如,在动力换挡拖拉机的核心零部件“离合器鼓”上,中国一拖集团已实现了离合器鼓的完全国产化,在无级变速和智能控制等农机装备的核心技术领域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还有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桥箱公司近期也成功研制出两款大马力拖拉机的前驱动桥,实现了大马力拖拉机核心部件国产化。

多说一句,除了农机外,也能够看到中国制造近年来在诸多技术领域的突破。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的人形机器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实现伺服电机、减速器、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像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超过90%,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圳本地化率最高能超过60%。

当前也已经有人形机器人产品在汽车产线、物流企业以及3C数码制造等场景开展训练。假以时日,等人形机器人市场进一步打开,相信国产人形机器人会覆盖到更广泛的商业应用场景,乃至“圈粉”海外市场。

不过,更深层来看,这场“谁来收割中国粮”的暗战,也的的确确给我们提了个醒,中国制造,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领域,我们还需一步一个脚印的奋起直追。

必须要肯定的是,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后,我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在高铁、船舶、汽车等曾经看似高不可攀的领域实现了赶超乃至领跑。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没能取得完全突破,需要正视差距、潜心钻研、踏实奋斗。相信我们爬过这个坡,跨过这个槛后,定当再一次大展宏图。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尤其是农机这样一个直接关乎饭碗满不满的领域,再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1].农机装备向“强”而行,经济日报
[2].国产农机创新“马力”足,新华网

[3].农机短板不补粮食安全有患,瞭望

[4].国产农机不敌“洋农机”,半月谈

[5].我国农机保有量已达2亿台套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正当时,中国工业报

[6].中国农机发展困局:国产VS进口,差距在哪?希望何在?,谦谦之易
排版| 正风| 正风轮值主编| 夏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科兴生物内斗漩涡:九年纷争何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闫硕 广州、北京报道今年以来,科兴生物内斗事件持续上演,维梧资本提起多...
中航西飞:董事长吴志鹏因工作变... 7月16日晚间,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航西飞,000768.SZ)公告,公司于7月16...
合盛硅业:控股股东合盛集团拟转... 7月16日晚间,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合盛硅业,603260.SH)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控股股东合盛...
控制权或生变!启迪药业24.4... 红星资本局7月16日消息,7月15日晚间,启迪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启迪药业”,000590....
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主席、招商银... 7月15日,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主席、壹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一行到贵州珍酒考察。贵州省慈善...
险企竞逐居家养老生态:打通“资... 专为保险业 打造的垂直新媒体平台近年来,居家养老正成为保险机构布局养老服务的新焦点与价值增长点。通过...
山姆“打击”代购,激起负评舆情... 山姆中国近期遭遇负评“舆情”,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针对大众品牌“好丽友”及“盼盼”用英文名上架山姆(...
南向资金流出银行、新消费,三季... 上半年,新消费、生物医药、银行成为南向资金布局的重点,然而近两周上述三大板块明显看到资金流出。高盛交...
89年青年川商“出手”,成都汉... 微成都报道上市4年后,扬电科技(301012.SZ)实际控制人正在筹划控制权变更,将易主汉唐云智算。...
V观财报|中航西飞董事长吴志鹏...   中新经纬7月16日电 16日盘后,中航西飞发布多则公告显示,董事长吴志鹏及副总经理王琰辞职,选举...
20亿,小红书顶流要IPO了 ... 小红书母婴赛道顶流,要IPO。作者 |笔锋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小红书母婴赛道顶...
赠书福利 | 高考仅是人生一站... 文/邢婷婷(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上岸”这个词在青年人群体中,经历了一个意义变化的过程。...
“启迪系”股权大拍卖,“医药大... “古汉名方”有了新主人??作者 | 蒲肃编辑丨高岩来源 | 野马财经昔日“环保巨头”启迪环境(000...
识局安排外用医疗器械项目三次对... 文/识局招商团队(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7月16日,周三。识局安排外用医疗器械项目三次对接...
“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周”在京启... 7月15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岭南中医药博物馆联袂主办的“岭南非遗,匠心守艺...
OpenAI大腿又被挖,Met... OpenAI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其技术和影响力备受瞩目。然而,近期却传出 OpenAI 大腿...
两大金融央企纪检组长换帅,迎来... 金融央企与地方干部交流再有新篇章。除了此前金融央企副总升任省级政府副职之外,省级纪检监察干部与金融央...
邮储银行拟发起设立AIC,国有... 邮储银行(601658.SH)拟出资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至此,六大国有行均布局金融资...
报喜鸟:董事吴利亚减持46.8...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7月16日,报喜鸟公告,公司董事吴利亚于2025年7月15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
两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杭州银行怎... 要说今年股市最靓的崽,那必须是银行股。看这走势,一飞冲天~这也惹得一位网友感慨:与银行绑得最深的房地...
和讯投顾沈志华:银行调整开始!... 7月16日,和讯投顾沈志华分析,科技酝酿表现,昨天指数调整你还历历在目,是银行在下跌,今天指数依然是...
一会下架,一会上架,山姆在慌什... 日前,山姆会员店陷入“选品风波”。仅7月15日一天,便连登多次热搜。与山姆有关的部分热搜话题 | 图...
“特供版”H20芯片恢复出口,... 截至2025年7月16日收盘,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931071)上涨0.44%,成分股新易盛(30...
财政部7月16日将招标发行30... 据财政部7月15日消息,财政部拟发行2025年记账式贴现(四十三期)国债。本期国债为期限91天的贴现...
闻泰科技管理层巨震,董事长、副... 瑞财经 吴文婷近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6月9日召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
原创 境... 个人跨境收益告别征管宽松,追溯补税覆盖炒港美股散户。 今年3月份以来,“境外投资收益补缴20%个人...
用友网络持续“瘦身”,H1亏损... 证券之星 李若菡 证券之星注意到,受云服务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公司2024年营收终结了多年来的增长态...
中国一冶召开2025年中市场营... 7月15日,中国一冶召开2025年中市场营销工作会。公司领导陈阳、王健、刘国、张小强、马建民、刘瑞杰...
康师傅涨价“后遗症” 记者 郑明珠 在今年饮料销售旺季,康师傅一升装冰红茶的终端售价有了松动的迹象,渠道商们反映,一些终端...
IPO“受理潮”来袭,股民需要... 来源:IPO国金 AI制图 最近笔者看到一组十分有趣的数据:今年6月份,A股市场共有150家企业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