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态电池企业苏州德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加能源”)战略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研发中心与国际业务总部。公开资料显示,德加能源将深度整合“政策赋能、产业集群、区位通达”三重核心优势,全力打造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的核心战略枢纽,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德加能源成立于2022年6月,专注新一代高比能固态电池及核心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自研的全温区、长续航、低成本、高安全固态电池已率先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场景落地。
短短三年,德加能源已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3亿元,投资方包括昆山高新集团、清研资本、民银金投、朝希资本、九智资本等。日前,公司官微宣布完成近3亿元A+轮融资,新增战略股东上海金浦智能、上海临港蓝湾基金。
01
海归博士创业,3年融6轮
1997年,创始人晏成林从洪湖一中毕业,凭借优异成绩成功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在大连理工,他一路披荆斩棘,完成本硕博连读,并于2008年斩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远赴海外深造:2008-2009年在加拿大国立材料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1年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工作;2011-2014年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材料研究所任课题组长。这段海外经历,为他日后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面对国外优渥的条件,晏成林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回国后,他历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创始院长、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常州大学副校长(负责新能源之都产学研)等职务,荣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多项殊荣。
在学术创新领域,晏成林在新能源材料方面成果斐然。截至目前,他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18篇发表于Nature子刊,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达16000余次。
然而,晏成林深知,学术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至关重要。2022年,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晏成林敏锐捕捉到固态电池领域的巨大潜力,4月创立苏州德加能源,仅用18个月就实现了固态电池的量产,创造了“发布即量产,量产即交付”的产业奇迹。
他带领团队建成的万吨级智能产线,让中国在固态电池这一战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晏成林曾表示:“固态电池技术代表着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能源存储和动力供应革新的关键。”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新能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荣获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昆山市双创人才(创业领军)、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坚任务揭榜项目以及“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创业人才A类等多项殊荣。
02
3分钟充电100%
德加能源研发中心落地临港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充电效率始终是固态电池领域的一大掣肘。从日常通勤的电动车,到节假日高速路上排起长龙的电车队伍,“充电几小时”的问题如同一根刺,扎在用户和行业的心头。
今年3月,新能源领域传来重磅消息。晏成林带领其团队,凭借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创新工艺以及先进生产装备,成功推出全球首款“极安”固态电池,精准直击充电慢这一行业痛点。
这款“极安”固态电池堪称技术集大成者,具备“极快充、极耐寒、极安全”三大核心优势。其独创的超共形界面技术,使电池3分钟即可充电100%;在-40℃极寒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9.8V电池组经大型切割机切角后不燃不爆,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本征安全。
这一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锂电池的性能局限,更是重构了能源存储行业安全与性能并重的新标准。对此,晏成林强调:“固态电池不仅能够满足特殊应用场景下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更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替代传统电池技术。”
在产能布局上,德加能源目前拥有7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百吨级固态电解质中试基地、MWh级固态电池中试基地、万吨级固态电解质生产基地以及GWh级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
市场方面,公司产品更是广泛应用于动力、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领域,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这家固态电池“培育独角兽”企业,将战略目光投向了上海临港新片区。德加能源此举主要是看中了上海临港新片区“政策、产业、区位”的三重优势,计划在此设立研发中心与国际业务总部,将其作为开拓全球市场的核心引擎。
具体来看,一方面,依托上海临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产业集群资源,德加能源落地研发中心,专注高比能技术协同研发,加速技术升级。
另一方面,设立国际业务总部,充分利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离岸贸易便利化、出海“绿色通道”及顶级国际化服务环境,高效整合法律、融资、供应链管理等全球资源,以更低的合规成本与门槛,推动德加能源“极安”固态电池直通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03
崛起中的,临港汽车产业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德加能源研发中心落地临港,这一举措不仅是企业战略布局的一步,更是临港汽车产业链蓬勃发展的有力注脚。
依托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上汽集团临港生产基地两大整车厂,汽车产业已成为临港经济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强的产业,并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中抢抓产业新机遇,打造全生态、全场景的未来汽车城。
回溯2024年,临港在汽车产业布局上的动作清晰而有力。其中,集成电路与智能汽车产业链深度耦合。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2024年,临港新片区完成融资事件135起,仅集成电路领域就达43起,占比31.9%,占上海集成电路投融资事件总数的27.7%。
此外,围绕SoC、MCU、IGBT、SiC器件等细分领域,临港集聚了积塔半导体、闻泰科技、芯旺微、地平线等一批全国领先半导体企业,形成规模效应,2025年产值目标直指千亿级。
进入2025年上半年,临港围绕汽车产业布局的动作愈发密集,仅张通社发布的相关事件就多达20起,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首先,众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临港,在此落子布局。2月,丰田投资13.53亿,在上海金山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公司;5月,上海优迅芯创在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成立,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聚焦芯片设计及汽车电子领域。
其次,在基金方面,中微半导体动作频频。今年2月,中微半导体联合自然人刘晓宇、嘉兴富仁衡共同发起设立上海智微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6月,又共同出资发起设立上海智微攀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基金募资规模暂定15亿元,旨在挖掘优质项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最后,项目落地方面更是硕果累累,投资超10亿的项目纷至沓来。海智汇芯晖微电子投资11亿元,在临港建设“数字光源芯片先进封测基地项目”;宁波江丰电子投资16亿,建设上海江丰临港基地电子专用材料产业化项目;临港新片区与特斯拉围绕构网型零碳能源国际合作示范中心项目举办签约仪式,总投资40亿元;先导科技投资50亿元,在临港新片区建设集成电路核心零部件基地。
此次德加能源研发中心落地临港,实则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在临港汽车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德加能源有望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临港而言,通过精心培育德加能源等一批优秀企业,能够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人才汇聚,进一步壮大临港的汽车产业规模,推动临港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上一篇:金价,大跌!热搜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