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 Reading
■ 李开复2025年首次面对媒体,零一万物发布万智平台2.0和企业级Agent智能体。
■ 李开复将企业AI数智化转型定义为一把手驱动的AI战略转型工程,因为往往只有一把手才最了解AI变革的价值和必要性。
■ 零一万物每一个灯塔客户都会做得很重,但并不烧钱,项目毛利应为行业最高。零一万物上半年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
作者丨黎晓
编辑丨黄运涛
7月22日上午10点,一身深蓝色西装的零一万物创始人兼CEO李开复,出现在北京鼎好大厦11层的公司会议室,与他同时现身的,还有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和黄蕙雯。这也是李开复2025年首次面对媒体。
当天的主角是零一万物的万智平台2.0和企业级Agent智能体。在正式介绍产品之前,李开复先用了几分钟回忆起了自己与Agent的初次“接触”——严格意义上说,那只是一次概念上的启蒙。
30多年前,彼时的李开复供职于苹果,曾听公司描述了人类最终极的用户体验:不用操作电脑、手机,只要告诉天才Agent,你要达到什么目的,它就会把这个目的拆解成一个一个的任务,并根据任务进行工具调用——用PC或是手机帮助人类达到目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委托式用户体验。
30多年过去,当年的畅想似乎已在咫尺之遥,而李开复也已年逾六十。不过,作为国内大模型头部企业“六小龙”中最年长的创业者和CEO,李开复的创业激情和奔跑速度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年轻的创业者。
当被雪豹财经社问及“如何看待中国市场AI生态中的竞合关系及其未来演变”时,李开复说:“零一万物是行业里合作性最强的公司。”
“对那些开发模型的公司,我们愿意用他们的模型;对那些提供云的厂商,我们愿意用他们的云;对做芯片的公司,我们愿意用他的芯片。行业里有很多竞争可能来自于竞标,我们不参加竞标,我们选择走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李开复解释。
他还认真地补充:“我们合作性很强,看到你们的报道后,大模型公司、云公司或者大厂,有合作意愿的欢迎来找我们。”
2023年5月,李开复带队孵化并担任CEO的零一万物注册成立,半年后正式开源发布首款预训练大模型Yi-34B。次年5月,千亿参数Yi-Large闭源模型亮相。
就在外界以为零一万物要在大模型的道路上狂奔时,它却突然刹车、转向。2025年1月,零一万物宣布放弃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训练,战略重心转向To B的商业化落地。
随后,零一万物推出万智平台,整合DeepSeek、通义千问等模型,提供私有化部署、行业微调工具,构建行业应用,要“打通基座能力到垂直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李开复AI布道者的身份之上,叠加了更浓重的商业连接者的色彩。
而企业级Agent的发布,是零一万物产业大模型落地实践的关键布局。
李开复认为,Agent分为三种,分别属于过去、今天和未来。
过去的Agent对应的是2024年的工作流Agent,它以大模型为大脑,由用户来操作工具、设定规则、发布指令,按部就班地执行简单任务,李开复形容它是“手搓”出来的Agent。未来,人类下达命令后,Agent之间会协同合作,那将会是Multi-Agents的世界。
而当下的Agent,指的是始于2025年的推理Agent,它具备强大的推理能力,能够完成任务拆解和规划,甚至把多任务进行串联,Manus和上周发布的ChatGPT Agent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产品。目前,零一万物的企业级Agent也处于这一技术水位。
李开复判断,在工作流Agent和推理Agent共存的当下,Agent的商业价值最大化肯定是在企业端。在未来,人会承担创新、战略、人际交流的工作,AI则负责执行,而AI最重要的价值也将由降本转为增效。
万智2.0的企业级Agent,则希望在基座模型具备的深度思考与任务规划能力之上,打造一位理解企业语言、贴合业务场景、能够闭环解决实际问题的“超级员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效益提升。
李开复反对烧钱和内卷。
2024年,零一万物To B收入超1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过去年全年。而早在今年初,李开复就明确表示,2025年收入将实现“数倍增长”。
零一万物透露,包含万智平台、“超级员工”在内的零一万物大模型To B解决方案在能源、游戏、法律等领域都已有头部客户,其中包含世界最大的五家铁矿公司之一、知名网络游戏上市公司星竞威武、专利领域龙头企业中细软集团等。
避开大模型军备竞赛,转而去做AI商业化落地的To B解决方案,原因之一是时机业已成熟。
大约五年前,李开复曾受邀去为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讲课,当被问及“企业该如何使用AI”时,李开复答复对方:“现在AI还不够好。”眼下,李开复可以很容易地跟他们说:“现在AI够好了,我来给你们讲讲。”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中国自己的ChatGPT Moment降临,李开复称之为中国的DeepSeek Moment,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开源必将胜出”的观点,认为大模型的格局将从比拼大模型的技术指标,转向拥抱开源底模,进行商业赋能,而2025年将是AI-First应用爆发年。
另一个原因则是市场供给的缺位。
“我们在一线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所有的产业最后都有可能被AI化,我们的路径选择跟大家有所不同,合作性又特别强,所以实际情况是,我们在一线就没有碰到过直接的竞争,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对雪豹财经社表示。
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
与系统集成商和一体机提供商比,零一万物有更丰富的大模型经验;与大厂比,它又有服务优势,愿意与客户走得更近、扎的更深。
而作为微软、谷歌前高管及创新工场创始人,在科技界积累了40年声誉的李开复不仅储备了一定数量的种子客户,也成了零一万物的销售一号位。
“我自己、马杰,包括我们销售团队,每天都在努力触达各个行业内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CEO,来解释AI 2.0巨大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往往只有他们了解AI变革的价值和必要性。”基于此,李开复将企业AI数智化转型定义为“一把手驱动的AI战略转型工程”。
在AI的滔天巨浪袭来之前,说服企业一把手舍弃保守的、循序渐进的转型节奏,大胆将核心业务、关键流程和数据、经营指标开放给AI,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李开复透露,曾有客户一共谈了70轮,才拟定要做什么样的项目。
零一万物的策略是:精选对AI数智化转型有决心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标杆客户,双方一同制定企业顶层AI战略,并基于战略找场景、调模型、搭应用;战略、技术、业务三方团队密切配合,打造贴合业务需求的大模型To B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使其成为“灯塔客户”。
“初期不会有太多灯塔客户,但每一个我们都会做得很重。”即便如此,李开复也强调,这“不会是一个烧钱的过程,这些项目的毛利应该是行业最高的”。
发布会当天,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联合创始人马杰还与受邀媒体进行了现场交流,以下是部分对话节选(内容经摘编):
Q:如何理解零一万物的商业模式?
李开复:我们跟Palantir是类似的,它今天是一个千亿级美元市值的公司,但它不是那么高调,因为它不是做To C。
它的方法就是在公司初创的时候接了很多美国政府的大单子,也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数据。他们认为特别重要的是有非常完整的行业闭环数据,然后了解商业机构或者政府部门希望达到的最重要的指标,基于这些指标和闭环数据,用已有的技术去交付,去创造价值,去做离开了AI就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是它公司发展的1.0。
当时很多人质疑,这么做能不能做出一个产品公司和平台公司,但是Palantir证明了一定要深度共创,才能了解企业的痛点和机会,要做很多内部访问和优化,做出来产品后,可以从一个公司泛化到第二个、第三个公司。
他们创立的时候还没有AI 2.0,当时他们最大的价值是数据平台,之后又有了AI平台。所以做To B,当你面临一个行业的巨大变革,真的需要传统行业跟AI公司一起共创,所以我们比较认可这个方向。
Q:国内环境下应该怎么去做?
李开复:如果真的要有比较大的投入,把公司重大的数据拿进来,对公司KPI有很深的认知,而且敢用AI做公司核心业务和场景的,只有CEO。
当然不是每个单子都一定要共创,大家愿意买平台,我们也乐于去卖,也会给很好的技术支持,但是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了解传统行业里面最有价值的行业战略和重要的方向在哪里,数据闭环在哪里,整个流程里面哪些部分可能有更泛化的机会和需求。
第一个阶段是针对这些CEO的一把手工程;第二个阶段会是在同样的行业或者类似的行业,赋能更多的公司,泛化我们的技术栈;第三个阶段希望能够成为使用门槛更低、更标准化、开箱即可用的产品。
Q:不管是Kimi也好,还是Minimax也好,他们做的产品里面有点“模型即Agent”的感觉,也有点深度研究,Agent会不会被模型取代?零一万物的Agent会用千问的模型,或其它模型吗?
李开复:我们愿意用任何公司的模型,国内有很多好的开源模型,包括通义千问我们也正在使用。模型提供的是Agent大脑的能力,所以我们乐于见到这些模型越做越强,能做深度研究等等。
但深度研究其实不是一个模型,它是一个Agent。深度研究是什么?你把一个问题给它,然后它要到处去找资料,找到以后再去规划,它就像零一万物万智2.0的PPT助手、保险顾问,都是Agent。
今天很多大模型其实是扮演着大脑的角色。各种企业级工具、数据对接、各种场景应用,都不可能拿今天已有的大模型来直接解决,因为每个场景都有它的特点,有它的数据,有它的公司机密存在。
另外,Agent除了拥有推理能力和大脑之外,它还需要有记忆,需要有工具调用的能力,本质上大脑和Agent之间是有着清晰的工作分工的,就像飞机发动机跟飞机本身,并不是说你有好的发动机,它就可以飞起来。
马杰:模型本身的能力边缘在变得更宽广,能力变得更强,但随着我们深入到领域里头,我们要解决的任务,边界也在变得更大。所以平台和系统在往外走,中心的引擎变得更强大,对我们绝对是好事。但是它能覆盖的能力确实远远不可能把整个系统中的事情都做到。我们永远需要一个更好的引擎,同时也需要一架更好的飞机。
Q:零一万物今年是All in To B,今天发布的Agent在零一万物内部的战略级是什么?
李开复: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把万智2.0 Agent平台搭出来,而且能够在交付的过程中降低它的落地成本,然后能够尽快地创造价值。
第二件事情,就是找到特别有价值的标杆客户,我们帮他创造价值,把他变成灯塔。再下面我们会希望把跟灯塔客户创造的价值,同样赋能给更多有类似需求的公司,终局是把Agent跟万智平台演化成为一个飞机也好,操作系统也好,成为能够让更多人更快速使用的产品。
Q:商业化进展方便透露吗?比如现在使用你们Agent的企业大概是什么规模,以及现在Agent平均交付周期大概是多久?
马杰:我们不太倾向于做很多项目的竞标,大家也知道,在竞标过程中,常常最后钱是降下来了,但是服务质量做不上去。把服务质量做上去,这是我们目前最在意的事情。
现在我们很多大型企业客户,服务金额其实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这么高呢?大家有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蛮简单,如果他的业务本身是一个数百亿的规模,我们哪怕给它有一个百分点的提升,对他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他再从收益里给我们一个很小的比例作为服务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金额。
我们不只是给他们一个方案,讲完PPT之后还是有交付的,交付里面有结果承诺,才能让他们相信这个事情。当然周期肯定是比较长的,是以数月或年为单位的。
但是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是真的深入进去,跟企业客户一起把事情研究透,第二也能获得比较充分的合理的回报,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Q:零一万物是不是在做高成本部署和高定制服务?是否面临平衡上的挑战,是不是要有烧钱的阶段?
李开复:我们是高价值,是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是可衡量的指标,这是重点。既然是高价值,我们也会获得相对应的收入,肯定不会是烧钱的状态,我们这些项目的毛利应该是行业最高的。但是我们的收费绝对是合理的。如果这个事情企业要自己去做,可能要贵得多。
也不是说我们每个灯塔客户都一定下大单,我们的产品是一个相对非常可用的产品。如果一个公司具备AI和IT能力,它完全可以把万智2.0用起来。基于零一万物的技术支持,以非常合理的费用支出,通过一体机或者云服务来获得价值。
对我们来说,产品迭代过程不是“卖一万份万智,然后做万智3.0、4.0”。谈到万智的3.0、4.0,我们认为是要为这些大型客户创造巨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产品的进步,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期待万智2.0会有两种客户,第一种是大型客户,经过共创产生价值。但是因为有这个平台,共创的成本会降低很多;第二种是IT和AI能力都不错的公司,比如说互联网公司,它绝对是有能力自己把万智2.0极速部署起来。
Q:从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展阶段来说,今天发布的万智2.0,是不是意味着零一万物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开始进入从1到10或者从1到N的发展阶段?
李开复:当然是。AI领域实在变迁太快了,一个不会快速从1.0到2.0、从0到1、1到10、10到100快速狂奔的公司可能就会被快速进步的行业和技术抛弃。
Q:在SaaS领域很多创业公司之前都面临着标准化和定制化的问题,很难实现盈利,AI模型能否带来变化?
李开复:我们的打法是“定制化+标准化”。如果只做定制化,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系统集成,做一单是一单,到处找生意,没有重复性。我们的标准化就是万智2.0,它让定制化的成本降低。还有一个好处,如果能让客户达到他们的业务指标,就会让万智2.0、3.0、4.0成为他们的标配,也愿意为这样一个平台付费。
如果我们能够基于万智2.0给某一个公司创造价值,它就离不开万智2.0,万智2.0就会越做越厚,最终能成为标准化。SaaS的魔咒何时打破,我们没法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大模型行业已经从模型驱动转向场景驱动,企业用户更愿意为价值付费。
零一万物在做的,是在AI 2.0时代跟客户深度共创,双方一起从战略到落地,做价值最大化的工作,用价值创造来形成用户对万智平台的粘性,这是一个双方互惠的过程,我们也期待这样的一个过程能握手更多的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把To B的市场蛋糕给做大。
今天国内外都有一定的付费意愿存在,在国内可能会更像一个项目制,但是如果我们做的成功,未来也可能是会按照订阅或者其他的方式收费。
封面来源丨雪豹财经社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