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大调整,股东强化管控
自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基金”)在7月9日取消监事会后,其在7月23日再次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发生重大变更。此次调整后,董事会成员由7人增至9人,且最近12个月内变更比例超过50%,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稳定性的关注。
英大基金此次管理层调整的 “力度与深度” 创下行业近期纪录。根据公告,股东方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大集团”)一次性委派范育晖、李斌、周泽、郑磊四名新董事进入董事会,同步替换张彤宇、马涛两名老董事;职工董事席位也完成更替,张海英接替范育晖履行职工利益代言职能。调整后董事会规模净增2人,成员完全洗牌,股东委派董事占比显著提升。
聚焦业务失衡,新动能待释放
从核心人物轨迹看,范育晖的角色转换颇具深意。这位自 2020 年起担任总经理的 “老将”,职业生涯深耕国家电网金融体系,从中国电力信托到英大基金,始终聚焦固定收益领域。此次从 “职工董事 + 总经理” 转为 “股东委派董事 + 总经理”,权责边界的厘清使其更能聚焦业务战略落地。值得注意的是,范育晖任职期间,英大基金固收业务优势持续巩固 —— 债券型基金规模达 446.11 亿元,占总规模的 73%,但权益类产品始终 “跛脚”,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仅 9.71 亿元,占比不足 1.6%,业务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管理层变动或将为业务调整注入新动能。新入董事中,李斌、周泽等均来自国网英大体系,具备投资管理、风险管控等背景,可能助力英大基金在巩固固收优势的同时,探索能源主题权益产品、绿色金融等特色赛道。而监事会的撤销则通过减少监督层级提升决策效率,为战略快速落地铺路。
治理改革需见实效
但挑战同样显著。近 12 个月董事会成员变更超 50% 也触发市场对治理稳定性的担忧。若新团队未能快速形成合力,可能进一步拖累规模增长。
英大基金撤销监事会的举动,恰是新《公司法》实施后行业治理优化的 “先行样本”。2024 年 7 月施行的新《公司法》明确允许公司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职能,证监会更要求证券基金机构在 2026 年 1 月前完成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二选一” 的调整。目前,财信证券、国元证券等券商已先行撤销监事会,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也同步推进相关改革,公募基金行业跟进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公募行业的竞争将更聚焦 “治理效能 × 业务特色” 的双重优势。英大基金的案例表明,治理改革若能与业务转型形成合力,有望实现 “弯道超车”;反之,若仅停留在机构调整层面,则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在资管新规深化与居民财富配置升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优化夯实基础、以专业能力打造特色,将成为所有基金公司的必答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